清代由于盛行“缘坐”法,一人犯“法”,不仅连累亲属,而且还要连累邻里。因此,大量的流人遣戍东北,往往不是一个人,而是几个人,几十人,甚至上百人。其中,明臣左懋泰就因“为仇家所讦”,举家百口被清廷流放盛京。
堂弟给了他“一记耳光”
左懋泰(1597-1656),字韦诸,号大来,明末山东莱阳人。崇祯年间进士,累官至吏部郎中。
李自成率领农民军攻陷了北京后,左懋泰即降大顺政权,遂被任命为兵政府左侍郎,协助降将唐通镇守山海关。
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后,左懋泰被迫降清。
左懋泰有个堂弟,叫左懋第,时任南明弘光朝兵部右侍郎,很有才学,也很得弘光皇帝赏识。
此时,清军南下,大兵压境。弘光皇帝幻想着能偏安江南一隅,便想向清廷割地求和。于是,便命左懋第北上出使清朝乞和。左懋第本是主战派,现在却被派担当求和的使命。迫于君命,屈就成行,却已抱下死志。所以,临行时,他在留给堂兄左懋泰的信中说:“懋第此行,是懋第死日也。 ”
这年10月,左懋第等人到达北京,竟被清朝摄政王多尔衮安排入居四夷馆。左懋第当即拒绝入住,说:“我是奉朝廷之命来酬谢贵国灭闯之义,若以属国礼相见,我宁死不入。 ”多尔衮只好把他们安排住进鸿胪寺。
入住鸿胪寺的左懋第,设祭三日,率随员面北跪拜,哭祭崇祯皇帝。监视他们的清兵把左懋第之举报告给多尔衮,建议杀了左懋第。不想,多尔衮听说后,不怒反喜,说:“忠诚可嘉,此人可用”。于是,多尔衮将左懋第囚禁在太医院内,派人劝降。左懋第手书“生为明臣,死为忠魂”一联,配上一幅苏武牧羊的画像垂挂在墙上,指着对联和画像告诉来人:“此为我志,不必多说! ”
次年5月,多尔衮亲自出马,设宴劝降左懋第。左懋第将食具挥到地上,说:“速杀了我!”
多尔衮更加敬佩左懋第,便派左懋泰来劝降堂弟。
左懋第被囚后,其母重病,是左懋泰伺奉其母,最后又扶柩归葬的。多尔衮自信让左懋泰出面劝降,以亲情和恩情来打动,左懋第怕是不好拒之。
然而,左懋第一见左懋泰,先跪倒在地,谢过左懋泰伺母奉母、治伤扶柩之恩。随后站起,怒斥左懋泰苟且偷生的变节行为,说:“懋第无降敌之说,亦再无尔这等兄长”。
顺治三年(1646年)六月二十日,左懋第被押赴北京菜市口刑场。临刑时,他昂首刑场,先向南拜,再向北两拜,然后端坐受刑,时年45岁。
后来,人们在太医院的墙壁上,发现了左懋第写下的绝词:“峡岐巢封归路回,片云南下竟如何?寸丹冷魄消磨尽,荡作寒烟总不磨! ”
“仇家所讦”举家百口流离
左懋第死后,左懋泰深受震动,想起堂弟和婶母的话便觉汗颜。
左懋第之母徐氏临死前,曾把左懋泰叫到跟前说:“我们左家是受过皇恩之人,不能为国捐躯,也不要草间偷活。我把这些话说给你,你一定要记着啊! ”徐氏说完这些话,便开始绝食,不久就死了。
此后,左懋泰终日郁郁寡欢,不问政事,对朝廷委派的事也是能拖就拖,消极对抗。
左懋泰在朝廷有一个仇家,见左懋泰如此表现,便一份奏折把左懋泰告了,说他仇视大清,复明之心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