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孙豹阐释践行“三不朽”(2)
2011-08-02 09:29
富于学养 善于辞令 苏轼有诗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叔孙豹正是如此,富于学养,善于辞令,精于礼,神于诗,外事活动中举止文雅,征引得体,气象华贵
富于学养
善于辞令
苏轼有诗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叔孙豹正是如此,富于学养,善于辞令,精于礼,神于诗,外事活动中举止文雅,征引得体,气象华贵。
齐国与晋国争霸,鲁国是晋国的盟国,齐晋交战,鲁则随晋,与齐为敌国,而鲁与齐又是邻国,动则遭受强齐侵凌,迫切需要晋国的有力保护。公元前554年,齐晋讲和,这对鲁国看起来似乎是件好事,可因此减轻齐国对鲁国的敌视。但目光锐利的叔孙豹发现,齐国争霸野心未死,仍会继续向晋国及其盟国发动挑衅,鲁国仍需晋国及时援救。连忙去拜会晋军将领叔向,但晋与齐刚刚盟好,这种时候不便把将会出现的冲突直接挑明,因为叔向是当时著名的学者,叔孙豹便巧妙地来了个“以诗会友”,见了叔向啥话不说,就吟诵起《诗经·鄘风》里的《载驰》第四章,特别在“控于大邦,谁因谁极?”两句上加重感情。这是一首有名的救亡诗,是一百多年前爱国女士许穆夫人呼吁诸侯援救其祖国而作,叔孙豹在这时诵读这首诗,又特寄深情于“大邦”,博学多智的叔向岂能不悟其意?于是动情地答道:我怎敢不答应您的要求。就这样,一个急迫而又无法正常表达的国情诉求,睿智的叔孙豹用一首古诗就让“大邦”心领神会了。
公元前541年春天,诸侯会盟于郑国的虢地,大会结束后,已是夏初四月,郑国专门宴请参会的晋、鲁、曹几个姬姓国家,以加深同姓国家之间的兄弟之情,叔孙豹和晋国上卿赵武等各国主事大臣出席。席间诵诗表意,叔孙豹最为杰出。他先诵读《诗经·召南》的《鹊巢》,借其开首两句“维鹊有巢,维鸠居之”,将赵武比喻为辛苦筑巢的喜鹊,将鲁、郑、曹等中小国家比喻为占了喜鹊巢的斑鸠,以向赵武表达谢忱。赵武连忙表示不敢当。叔孙豹接着诵读《诗经·召南》的《采蘩》,诵读完了又自己解释道:小国向大国进献的贡赋像白蒿一样菲薄,大国若能珍惜地使用,小国岂敢不对大国唯命是听?希望能减轻中小国家的贡赋。赵武动情地说:我们兄弟国家亲密安好,可以让狗别叫了。叔孙豹等举起牛角杯向赵武表示感谢:我们小国仰仗您,相信能免除过错了。借以表达情谊和希望的诗选择得好,话说得亲热,酒喝得尽兴,席间气氛融洽和谐,在那个边境战火频燃,会盟唇枪舌剑的时代,这样的场面难得一见,席散出门,赵武流连不已,感叹道:我怕是再碰不到这样的乐事了。
博学知礼
高风亮节
外事活动最讲规格和礼仪,什么身份,用什么接待标准和仪节,有着严格的规定,来不得半点差池,周代重礼,在这方面更是等级森严。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来访者,接待者,或出于无知,或出于某种目的,乱套的,僭越的,日渐多起来,所谓周礼,几乎快成为纯粹的历史话题。叔孙豹在外事活动中却坚守周礼,言谈举止,必合礼仪,决不趁乱自快。这倒不是有意守旧,而是为了倡导人们自守本分,以让彼此都有章可循,让外事交往和谐有序。
公元前569年夏天,叔孙豹到晋国拜访,晋君设宴招待他。席间伴以音乐,钟镈合奏,击鼓为节。乐器先演奏古乐《肆夏》三章,接着是唱歌加伴奏《文王》三曲,《鹿鸣》三阕。按礼,主人向客人献乐歌,每一曲终了,客人都要施礼致谢。叔孙豹却怪,《肆夏》奏罢,没表示;《文王》唱了,依旧无反应。及至《鹿鸣》,每阕刚终,都要拜谢,一连拜谢了三次。叔孙豹博学知礼,在诸侯国间是岀了名的,如今却这般举止,晋方深感不解,执政上卿韩献子于是派晋国最优秀的外事官子员去问叔孙豹:我们按照传统礼仪,献上乐歌,以表示对您的敬重,您对规格高的乐歌没什么表示,对规格相对低一些的却连连拜谢,请问这是什么礼仪?叔孙豹解释道:前两首规格的确很高,但我不过一介使臣,没有资格受用。《三夏》乐曲,是天子盛宴招待诸侯国家领袖时用的,使臣是不敢听的。《文王》乐歌,是两国国君相见时的音乐,使臣也是不敢听的。《鹿鸣》三阕,其中第一阕《鹿鸣》是主人咏赞宾客的乐歌,表示贵国国君对敝国国君的友好情谊,使臣岂敢不代敝国国君表示谢忱?第二阕《四牡》是君王用以慰劳使臣的乐歌,使臣岂敢不再次拜谢?第三阕《皇皇者华》,歌词中饱蕴着君王对使臣的教导,使臣岂敢不虔诚拜谢?一席话,说得晋国君臣对叔孙豹佩服至极,既佩服叔孙豹渊博精深的学识,更佩服叔孙豹高尚的人品。在那个僭越成风的时代,叔孙豹固守自己使臣的本分和外事交往的规则,真可谓鹤立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