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历史揭秘 >

马文才:梁祝爱情中被抹黑的第三者

2009-05-26 16:52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让我们来回顾梁祝的爱情之路吧,相信是非在您心目中自然会有一杆称!

作为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梁祝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作为破坏梁祝爱情的第三者,千百年来,马文才赢得骂声无数,人们肆意地用各种语言、各种形象丑化他,中国骂人的词汇因此大大丰富。在广大民众的心目中,马文才就是个二世祖,不学无术之徒,或者干脆是个脑满肠肥缺心眼的连纨绔子弟都算不上的蠢材级人物,猪哥级公子哥,甚至我一直都觉得“文才”这个名字真是个绝妙的讽刺。在江苏一带,民间传说马文才变成了洪泽湖里的“马郎鱼”;在浙江宁波,红脸的马文才成了梁山伯庙管庙门庙祝;而在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当地人往往把赶公猪叫做赶“马文才”。

那么,马文才到底是犯下了怎样的滔天罪行以致民众对他如此不依不饶呢?他在梁祝的爱情中真的是扮演了不光彩的第三者的角色吗?

让我们来回顾梁祝的爱情之路吧,相信是非在您心目中自然会有一杆称!

中国许多古代典籍中都记载了梁祝的故事。唐朝张读的《宣室志》中写道:“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装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祝先归。二年,山伯访之,方知其为女子,怅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马氏子矣。山伯后为鄞令,病死,葬鄮城西。祝适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问知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忽自裂陷,祝氏遂并埋焉。晋丞相谢安奏表其墓曰义妇冢。”

祝英台生于东晋孝武帝太元二年,即公元377年。祝家也是因为北方“五胡闹中原”而南迁的士族,定居在山明水秀的上虞地方,即今天江苏南部,在一处荒僻的梅溪源头聚族而居,人们都把这里称之为祝家庄,传到祝英台已是南迁之后的第四代了。祝家的上两代曾经数度为朝廷效力,追随祖逖、陶侃、桓温等大军北伐中原,并且收复了原来西晋的都城洛阳,一度进军陕南。祝英台的童年时期,经常听到长辈们叙述征战的故事,小小的心灵中便立下了志愿,要成为一个效命疆场的巾帼英雄。

383年的淝水之战,东晋宰相谢安边下围棋边指挥晋军反击,区区八万之师,竟然在他的侄儿谢玄的巧妙运用下,把来犯之敌打得落花流水,给世人留下了许多美好的故事,如“八公山上,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祝英台当时正度过她多彩多姿的童年,巾帼英雄没有当成,却因此热爱上熟读经史,到十四岁时,已是遐迩闻名的才女兼美女。但是,祝英台不是属于那种云鬓雾髻、娇柔清丽的美女,而是一位活泼爽朗、略带几分男性气慨的风姿独特的美女。为了满足她不能驰骋疆场的遗憾,遂降格以求地说服了父母,女扮男装,到杭州负笈游学。

正值江南三月,在一个风光明媚、杂花生树的路旁小亭中,祝英台邂逅了由贸城而来的梁山伯,双方一见如故,相谈甚欢,于是结为异姓兄弟,结伴同行。到了杭州城外的“崇绮书院”,一同拜师入学,朝夕勤苦攻读诗书。两人耳鬓厮磨,日久生情。祝英台多次暗示爱恋之意,但因为梁山伯没有反应,恐怕会弄得不可收拾而始终不敢明示。略嫌木讷而且长祝英台一岁的梁山伯,竟然没有发觉祝英台是个女孩。这件事就这样拖了下来,一晃过了三年。

恰好祝英台的母亲生病,祝英台仓促回乡,梁山伯依依不舍地送了一程又一程。回乡后不久,贸城姓马的世族风闻祝英台贤德之名,央媒人上门提亲,男方就是马文才,也是当地一个颇具儒雅之名的士子。祝、马两家都是由北方迁来的体面人家,这样的婚事算是门当户对的。对梁山伯失意的祝英台在父母“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要求下无奈地答应了这门亲事。消息传开,梁山伯听闻祝英台居然是个红粉佳人,恍如晴天霹雳。回想三年同窗的点点滴滴,一同切磋学问,相互照顾扶持;风嫠展书读,挑灯写文章;春来花丛温步,秋夜畅谈理想;关怀疾病,分享欢乐;再木讷的人也明白是怎么回事啊!心急如焚的梁山伯迫不及待地赶到祝家,怎奈木已成舟,只有泪眼相向,凄然而别。

闻知此事的祝家二老只能唉声叹气,却无计可施。当时士族之风盛行,重门第,讲阀阅。已经有了婚约,是不能随意更改的,祝家怎么可能因照顾小女儿的情意而丢掉脸面的呢?他们坚决不同意,而且百般遮掩,生恐马家得知此事,而另一方的马文才正做着迎得佳人归的美梦!

然而,祝英台明白自己是深深爱着梁山伯的,起初她是以为梁山伯并不爱她才答应马家求婚,现在梁山伯向她一吐衷肠,她可是肝肠寸断啊,怎么办?无法可想的她只能用“拖延战术”,希望借时间来改变一切。主意既定,祝英台私下派人送信给梁山伯,希望他暂时隐忍一切,努力求取功名,以图借烜赫的声势来扭转一切,并表示对梁山伯海枯石烂,此情不渝。

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祝英台已经是年近二十岁的人了,过去十四岁出嫁的闺女多的是,十七八岁更是公认的适婚年龄,马家一再催促,父母也心急如焚,祝英台就是不肯点头答应,此时的马文才,也略闻风声,然而在见过祝英台一面之后,他深深地被这个女子所吸引,他决意娶她,用自己的爱来改变她。在祝英台甚至不惜以死相胁父母之后,祝家无奈地向马家提出晚婚的请求,为了得到祝英台,马文才说服了自己的父母。到双方家庭约定:婚事等到祝英台过了二十岁生日再说。

此时,皇天不负苦心人,在爱情这一伟大动力的驱使下,梁山伯终于获取了功名,又恰好被皇帝任命为贸城县令,成了马家的父母官。梁山伯到任以后,忙着施政听讼,暂时还不便专注自己的私人事务,赢得了不错的口碑。等到一切都就绪以后,衡情度理又不便贸然行事。贸城马家世代为官,宗族繁盛,梁山伯实在想不出什么充分的理由来横刀夺爱。忧心如焚、闷闷不乐的梁山伯终至于积郁成疾,一病不起,溘然而逝。

得知此讯,祝英台先是目瞪口呆,继而放声大哭,既哭梁郎的可怜,也哭自己的可悲,更哭梁郎的无能。这边是愁云惨雾,了无生趣;那边是催婚使者不断。祝英台的父母用尽了方法,一面好言相劝,一面苦苦哀求,祝英台万念俱灰,而且也再没有理由加以搪塞,于是心思一横,答应了择吉出嫁马家。

梁山伯死后,他的亲友遵照他的遗愿将他葬在贸城西郊邵家渡山麓,意思是要一睹祝英台出嫁时喜船路过的风彩。祝英台自然是为了情郎,非要在出嫁时经过邵家渡不可了。更提出要到昔日的同窗好友梁山伯的墓上去祭拜一番的要求。此时马文才已深知此中内情,他也同情、敬佩这样的女子,他对祝英台的爱情更深了。在他的支持下,马家勉强答应了这个不合情理的请求。

北方人结婚时,新郎骑马,新娘坐轿;南方人,特别在江南水乡,结婚时多乘舟船。祝英台的喜船经过邵家渡时,马家迎亲执事人等,原想顺风急驶,让船来不及靠岸就驶过邵家渡,如果要拜墓,等三朝过后与新郎双双前往也不为迟。谁料船至邵家渡时,忽然狂风大作,江面波涛汹涌,喜船连忙靠岸避风,祝英台也就从容上岸。前往梁山伯坟前祭拜。一声哀号,伤心欲绝,刹那间天摇地动,飞砂走石,白天好象刹那间变成了黑夜,就在迎亲和送亲的执事人员大惊失色时,忽见坟前裂开一条一尺多宽的隙缝,说时迟那时快,祝英台一跃而入。转瞬风停地平,一切恢复正常。

其实,祝英台在答应出嫁的时候,便抱定了以身殉情的决心,她想过投江、自缢,总觉得不及亲到梁山伯的坟前撞碑为佳,本来是打算祭拜以后,一头向墓碑上撞去以结束自己的生命,不料却天从人意,省去了许多周折。当时的人都认为是天意,连朝廷都啧啧称奇,如果仔细探究起来,那天大约是龙卷风加上地震凑巧与祝英台拜墓的事凑在一块而已。

不管怎么说,这事是很感人,宰相谢安奏请孝武帝,敕封该地为“义妇坟”,并立庙祀奉。晋安帝时,国家多难,梁山伯又屡显灵异为国效劳,为地方消灾,于是被敕封为“忠义王”。后来邵家渡的山坡上,时有大蝶双飞翩翩,据说黄色的蝴蝶就是祝英台,而褐色的蝴蝶就是梁山伯。

至今宁波城西十五里的高桥乡,倚山面水的山坡上,尚有一座构筑精致的庙宇,门题:“敕封忠义王庙”,庙内即供奉着官服的梁山伯和穿新娘子衣服的祝英台,庙前有一段雕着大荷花的石板路,尽头有一座精巧的石拱桥,叫“夫妻桥”。庙右就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坟。庙后有两人的寝殿,仿照卧室布置,宝帐绣榻,明镜香橱,榻前放有男女绣花拖鞋;橱中悬挂梁山伯的袍服冠带和祝英台的罗衣绣裙。庙前的楹联写着:“精忠不二昭千古,大义无双冠五洲。”

相传农历八月二十一日是祝英台殉情的日子,从一千六百多年前的东晋末年开始,直到现在,每年从八月初开始直到月底,四面八方的水陆香客,络绎不绝地前往忠义王庙进香,尤其是青年男女更是成群结队烧香许愿,并在墓地绕行一周。以符合长久以来的古老相传的一句俗谚:“若要夫妻同到老,梁山伯、祝英台坟上绕一绕。”

祝英台用殉情的方式实现了与梁山伯的团聚,更获得了千年不坠的赞誉。只委屈了马文才,伤心欲绝、痛失娇妻的他连面都没露,就成了第三者,在他人生中最美好的一天,妻子竟跳进了别人的坟墓,叫他怎么不郁闷?然而更郁闷的是,他还为此蒙上了千古骂名。究竟,他做错了什么?

(责任编辑:星影坠)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