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于他的同僚“怕和洋人打交道”的自卑心理,李鸿章的天津北洋通商大臣衙门就像个小联合国,中外宾客日日盈门。何天爵自己就在1879年5月28日陪同美国前总统、南北战争英雄格兰特陆军上将去天津见了李鸿章。他当时充当两人的翻译。这段李格神交的故事,让李鸿章彻底征服了美国读者的心。据记载,格兰特卸任离职后,携妻子周游世界。1879年5月28日格兰特到达天津之日,李鸿章曾予接待,两人一见如故。李格此番会面并非寻常应酬,其时正好发生日本吞灭琉球、置为冲绳县的重大事件,中国力争不成,清政府与李鸿章于是希望格兰特劝说日本放弃前议。格兰特的调停自然毫无结果,琉球并入日本版图已是无可挽回。
据说李鸿章在会面时看到格兰特的名贵手杖后,反复赏玩,爱不释手。格兰特见此情此景,知道李鸿章的心意,就说:“中堂既然喜欢这根手杖,我本当奉送。但这根手杖是我卸任时,全国工商界赠给我的,这代表着国民的公意,我不便私自转赠。等我回国后,征得大家同意后,才奉寄致赠。”李鸿章立即致谢道:“不必不必,我不过随便玩玩而已。”
1896年,李鸿章在纽约访问时,格兰特过世已经十年了。他特地探望了格兰特的遗孀朱莉娅。朱莉娅设宴款待李鸿章。朱莉娅即把丈夫的手杖立于台上,向出席者讲述了丈夫与李鸿章的交往和友谊,也和盘托出这根手杖的故事。然后,朱莉娅面向大家说:“今天适逢李先生来访,故特恳问大家:诸位是否同意把这根手杖转赠给李先生?”她说罢,满堂的出席者一致鼓掌赞同。于是,朱莉娅当众双手举杖,奉赠给李鸿章。李鸿章深受感动,回国后,视同至宝,须臾不离身。
关于手杖相赠的事,李鸿章来访事无巨细都报道的《纽约时报》上并没有明说。但是我们却在李鸿章拜谒格兰特将军陵的照片中,看到了一根李鸿章拿在手里的手杖。
而《纽约时报》描述是,拜谒陵后,李鸿章才第一次见到格兰特夫人,相见时才相互赠送礼物。《纽约时报》说:“当尊贵的清国宾客进入将军安息地时,场面非常感人。……他很虔诚地站直了身体,用极其悲伤的声音低吟道:‘别了。’他的思绪回到17年前与将军亲切会晤的场面,当时他们相谈融洽,因为他与将军一样都曾为了拯救祖国而久历沙场。”
“结束这天的国务活动后,这位清国使臣造访了格兰特的寓所,在那里他见到了这位卓越将军的遗孀,这是他到美后第一次带有社交性质的活动。”
“专程从乔治湖赶来的格兰特夫人见到李总督非常高兴。他向她充分表达了问候之情。离别时留下了纪念品,并接受了夫人回赠的珍贵礼物。”
“这是李总督访问纽约期间最引人注目的一天,有50万纽约人目睹了他身着长袍代表国家尊严的形象。”
为官之道在于“拼”
大家都说李鸿章会做官,还说他能把官位来坐穿。实际上他的为官成功之道非常简单,就是拼命地干,拼命地提新建议,拼命地提拔人(当然是他欣赏的人),拼命地储备各色人才“为我所用”,拼命地写信与同僚沟通,拼命地巴结对他工作前途十分重要的人物。
这个人从没成功地推托过一件棘手的事。查他的记录,似乎只有马关条约签字后,去台湾和日本人交割一事让他以“枪伤未愈”成功地金蝉脱壳了(但是还是他的大儿子去了)。大多数情况下,朝廷最后说:世沐恩泽,不得推脱!他便乖乖地去了。你可以说他是“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你也可以说他是聪明一时,糊涂一世。可人家要的只是干事儿的快感!
李鸿章这个人为了干事儿顺当,拼命地巴结重要的人物,拼命地写信与同僚沟通。别看他私下嫌张之洞罗嗦,浪费拍电报的银子,可他却能常和张之洞沟通,共同完成“东南协保”的事儿。他和翁同龢不对眼,却一口一个翁师父,让子女暗地里和翁家走动联络感情。和对口味的同僚,他在信中更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喜欢和他们掏心窝子说话。这都是他拉人缘减少摩擦的为官手段。
对上呢?他和恭亲王以及文祥的关系是晚清时代最好的工作伙伴关系。但是这样的关系是可遇不可求的,大多情况下,他和上峰是话不投机三句多。可是李鸿章却能屈能伸,忍性特好。其名言是:“受尽天下百官气,养就胸中一段春”。有论者说,他“事事曲承太后与军机王公大臣,不惜损海军以媚上。”他骨子里看不起老糊涂醇亲王,但是人家是光绪亲爹,李鸿章就竭力打报告,要人家来领导海军。果然,关系理顺了,李鸿章还是实际上的海军司令,醇亲王只不过合着慈禧太后常来刷一下海军的信用卡。大家是“共创双赢”。
1896年,在英国访问的李鸿章亲自前往哈瓦登城堡拜会英国前首相格莱斯顿。这张画是李鸿章在访问伦敦期间《伦敦新闻图片报》画的,从中可见他身材之高,在气质上一点也不输给格莱斯顿。
(责任编辑:潇湘夜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