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主持的智商测试
在如今孟津金村南边,魏明帝大造宫殿,金碧辉煌,气度非凡。可惜他费尽心力,最终为司马氏做了一锅菜。西晋建立后,全盘接收了曹魏的宫殿,几乎没有大规模的城建工程,唯独为太子建造了一座宫院,因位于皇宫东边,被称为东宫,“东宫太子”之说,由此而来。
十六七岁时,司马衷出居东宫,与大臣们的接触逐渐增多,对他能力的质疑也多了起来。
大臣卫瓘担任太子少傅,对太子十分了解,他见武帝时,“每欲陈启废之,而未敢发”.有一次武帝在陵云台大宴群臣,卫瓘假装喝醉,“因跪帝床前曰:‘臣欲有所启。’帝曰:”公所言何耶?“瓘欲言而止者三,因以手抚床曰:”此座可惜!“武帝马上明白他的意思,责怪道:”公真大醉耶?“于是卫瓘”于此不复有言“.这次进谏毫无结果,只产生了成语”卫瓘抚床。
卫瓘不说话了,但还有很多人不吐不快。平定东吴后,大臣和峤转任侍中,常在武帝身边,他说话比较直接:“皇太子有淳古之风,而季世多伪,恐不了陛下家事。”就是说,太子太淳朴,而社会太复杂,恐怕他不能胜任。武帝听了此话,默然不答。
武帝虽然对臣下的建言不置可否,但兹事体大,关乎司马氏万世基业,他不可能不过大脑。但儿子的表现,让他拿不准主意,儿子逐渐长大,似乎有些进步?为了做出准确的判断,也为了堵塞群臣之口,他曾派和峤、荀顗、荀勖等前去拜访太子,借此测试判断。三人的智商测试报告差别极大,“顗、勖称太子明识弘雅”,而和峤则说:“圣质如初耳!”结果武帝十分恼火,不悦而起。
不高兴是一个做父亲的自然反应,但再不高兴,也得面对事实,于是又有了一次测试。“帝常疑太子不慧,且朝臣和峤等多以为言,故欲试之。尽召东宫大小官属,为设宴会,而密封疑事,使太子决之。”
武帝一帮人立等,可急坏了太子妃贾南风,她赶忙找高手做枪手,这些人的答卷旁征博引,宏论滔滔,太子宫中的给使(仆人)“张泓说道,太子平素不读书,这样的东西一看就是枪手所为,不如”直以意对“.贾南风大喜:“便为我好答,富贵与汝共之”张泓素有小才,起了个草稿,让太子照抄一遍,拿出去交卷。
晋武帝一看答卷,“甚悦”,先拿给太子少傅卫瓘看,瓘大踧踖(恭敬而不安的样子),“众人”乃知瓘先有毁言。“皇帝一高兴,殿上一片祥和,”皆称万岁。
智力测试似乎有了完美的结果。晋武帝被蒙蔽了,或许因为这是期望的结果,他失去了明察秋毫的判断力。期待这样一个结果,无疑是出于父亲的本能,但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
弟弟没有儿子亲
当时接班的人选,朝野都认为最合适的是齐王司马攸。武帝曾经病危,一些大臣就开始议论该立司马攸,武帝病愈后很不高兴,低调处理了一些私下议论的人。
司马攸是武帝的亲弟弟,当初司马师没有儿子,司马攸过继给了他。司马师死后,他弟弟司马昭接班,认为自己不过是暂居此位。“此景王(司马师)之天下”,“百年之后,大业宜归攸”。立世子的时候,司马昭最初确实想立司马攸,但一些大臣反对,认为司马炎“聪明神武,有超世之才。发委地,手过膝,此非人臣之相也”。“发委地”,就是头发特长,能拖到地上,当时认为是贵相。如此一来,就确定由司马炎接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