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西陵绘图 |
文章摘自《法治周末》2011年4月19日 作者:高欣 原题为《他们的祖辈是守陵人》
从十八世纪中叶开始,永宁山下驻扎了一个约一万人的清政府机构,其职责是看护清帝的陵寝。1911年民国成立后,这些清王朝的守陵人都干什么去了?靠什么为生?他们的后代今天又在干着什么?
公元2011年4月16日,河北省保定市易县城西永宁山下。
天气温和而晴朗,偶尔听得见一阵鸟叫。
清西陵,安静地坐落于此。这片清王朝继关外三陵和清东陵之后的最后一座帝王陵寝建筑群,始建于1730年(雍正八年),停建于1915年(民国四年)。这里,共埋葬着清王朝的4位皇帝、9位皇后、57位妃嫔、2位王爷、2位公主、6位阿哥,共计80人。
时逢周末,游人不断,却并不爆满。
一位中年男子也在参观的游客当中。他穿着普通,中等身材,天庭宽阔,肤色略黑,表情不时透露出几分思考者的严肃。偶尔,他会从兜里拿出数码相机,对着建筑认真地拍照。
让人觉得此人有所不同的,是他颇具旧时官员的气质、似乎只要略微拿起架势就能上台演个武生的走姿,和猛一抬眼时那双眼睛射出的带着股精气神儿的英气。
这位中年男子名叫李文通,1964年生于清西陵,现任易县作家协会主席。于他而言,来清西陵,不是为参观,更多的是缅怀先人。
在埋葬雍正皇帝的泰陵前面的开阔地,一位操着地道老北京腔儿的老大爷正站在支着大阳伞的冷饮摊旁,大声吆喝着。也许是招揽生意的缘由,他的脸上堆满了热情,但他始终直直挺着腰板儿,跟游客聊天时,眼睛里射出的,亦是那带着股精气神儿的英气。
此二位,并不相识,即使他们都生于斯、长于斯;但他们,有着共同的身份:守陵人的后代。
“总想干大事”
李文通为自己是清西陵守陵人的后代感到自豪。这种自豪是很有些底气的。
守陵人,就是清西陵始建以来,从北京和东北陆续派调而来、专门负责看守陵寝的人,几乎全部为八旗子弟,相当一部分为皇帝的近亲,以朝廷俸禄为生。
历史上,清政府给予守陵人优厚的待遇和清闲的工作,守陵人可以按照品级高低按月俸饷,有着特殊的政治地位。
“我比你优秀。”是这些守陵的八旗子弟们骨子里透出的贵族优越感。至今,守陵人的后代们,还是会自称“西陵人”。
李文通亦不例外。但他真正体会到这一点,还是在他参加工作后。
上世纪80年代,李文通开始了在西陵地区的基层工作。他当过宣传报道员、广播站站长、镇政府办公室主任,还考过县委的秘书……多年积累下来的基层工作经验,让他发现,在西陵的工作最好推广和执行,“西陵人不小气,识大体”。
这让李文通对自己成长的环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李文通生于清西陵的慕陵礼部(现为华北村),满族镶黄旗。慕陵是道光皇帝的陵墓,礼部主要负责祭祀,镶黄旗的旗主是雍正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