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工作人员合影 |
![]() 苏俄第一次对华宣言 |
自成立以后,共产国际的对华政策就是由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最高领导人决定的,并具有双重性:一方面要推进中国革命,另一方面也要维护苏俄在华的利益。共产国际与俄共(布)最初选择掌握北京政府实权的吴佩孚为合作对象,后又极力促使吴佩孚与孙中山组成亲俄政府,还曾瞩目于南方的实力派陈炯明,几经波折之后,才把关注的重心转向实力和地位不断上升的孙中山,在确定了中国革命伙伴的同时,也在自己最为关心的国家利益问题上找到了满意的解决方案。
对吴佩孚的争取
当时在共产国际、俄共(布)一些领导人的心目中,“为开展中国的民族主义运动而可以合作的人是吴佩孚而不是孙中山”,“他们认为孙中山是不切实际的梦想家”。
1920年8月,中国政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直系军阀首领曹锟、吴佩孚联合奉系军阀张作霖打败了皖系军阀段祺瑞,控制了北京政府。为了尽可能从各国获取援助,壮大自己的力量,吴佩孚不仅同英美等列强密切合作,也采取了一些同苏俄政府改善关系的措施。
北京政府的友好行动,使苏俄对控制北京政府的直系军阀吴佩孚抱有好感,相互关系较前密切。1920年10月9日,苏俄代表维经斯基到洛阳访问吴佩孚的幕僚白坚武,此后还有过多次接触。
然而,未经北京政府同意,苏俄军队于1921年6月进入蒙古消灭白俄谢苗诺夫匪军,并策划成立脱离中国的蒙古共和国,从而使双方关系蒙上阴影。北京政府对此提出抗议,吴佩孚也谴责苏俄的这一行动。
随着势力不断增长,吴佩孚一直是苏俄关注的焦点。1922年3月15日,俄罗斯联邦驻远东全权代表、苏俄驻北京外交使团顾问威连斯基·西比利亚科夫在给列宁的信中分析了中国地方实力派的状况:“只要浏览一下附上的中国示意图,就可以发现,直隶派占有最有利的战略地位,几乎统治了人口稠密、具有巨大经济意义的整个华中和长江流域。与各竞争派别相比较而言,直隶派是最强大的,而且吴佩孚元帅作为军事领导人所取得的成就,为他进一步扩大影响和加强实力,创造了非常有利的局面。”当时在共产国际、俄共(布)一些领导人的心目中,“为开展中国的民族主义运动而可以合作的人是吴佩孚而不是孙中山”,“他们认为孙中山是不切实际的梦想家”,“他们同意支持吴佩孚”,他们希望能利用吴佩孚来维护其在华的最大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