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历史揭秘 >

叔孙豹阐释践行“三不朽”(3)

2011-08-05 15:58
来源:天津日报 作者:刘隆有
公元前 569 年夏天,叔孙豹到晋国拜访,晋君设宴招待他。席间伴以音乐,钟镈合奏,击鼓为节。乐器先演奏古乐《肆夏》三章,接着是唱歌加伴奏《文王
 
公元前569年夏天,叔孙豹到晋国拜访,晋君设宴招待他。席间伴以音乐,钟镈合奏,击鼓为节。乐器先演奏古乐《肆夏》三章,接着是唱歌加伴奏《文王》三曲,《鹿鸣》三阕。按礼,主人向客人献乐歌,每一曲终了,客人都要施礼致谢。叔孙豹却怪,《肆夏》奏罢,没表示;《文王》唱了,依旧无反应。及至《鹿鸣》,每阕刚终,都要拜谢,一连拜谢了三次。叔孙豹博学知礼,在诸侯国间是岀了名的,如今却这般举止,晋方深感不解,执政上卿韩献子于是派晋国最优秀的外事官子员去问叔孙豹:我们按照传统礼仪,献上乐歌,以表示对您的敬重,您对规格高的乐歌没什么表示,对规格相对低一些的却连连拜谢,请问这是什么礼仪?叔孙豹解释道:前两首规格的确很高,但我不过一介使臣,没有资格受用。《三夏》乐曲,是天子盛宴招待诸侯国家领袖时用的,使臣是不敢听的。《文王》乐歌,是两国国君相见时的音乐,使臣也是不敢听的。《鹿鸣》三阕,其中第一阕《鹿鸣》是主人咏赞宾客的乐歌,表示贵国国君对敝国国君的友好情谊,使臣岂敢不代敝国国君表示谢忱?第二阕《四牡》是君王用以慰劳使臣的乐歌,使臣岂敢不再次拜谢?第三阕《皇皇者华》,歌词中饱蕴着君王对使臣的教导,使臣岂敢不虔诚拜谢?一席话,说得晋国君臣对叔孙豹佩服至极,既佩服叔孙豹渊博精深的学识,更佩服叔孙豹高尚的人品。在那个僭越成风的时代,叔孙豹固守自己使臣的本分和外事交往的规则,真可谓鹤立鸡群。
 
公元前541年春,诸侯虢地会盟期间,正当叔孙豹在会上与晋楚两个盟主艰难周旋之时,季武子却为了扩大自家的采邑,在国内举兵伐莒,占领了莒国的郓地。楚人告诉晋人:诸侯盟会,重申弭兵之盟,会还未结束,鲁国就攻打莒国,这是对盟会的亵渎,请杀了鲁国的参会使者。晋国的栾桓子是赵武这次赴盟的助手,想趁机向叔孙豹索贿,以此作为条件,为叔孙豹向赵武说情,但栾桓子知道叔孙豹的为人,不敢直接挑明,于是派人到叔孙豹那里,说是想要叔孙豹一条带子,心想叔孙豹闻言应该会立马送财货过来。叔孙豹何等聪明,一听来人之言,就知栾桓子肮脏之心,不但不行重贿,连栾桓子托词所说的带子也不给。家臣误以为叔孙豹惜财,劝他:财货不过身外之物,既然用之可以换得人身安全,您有啥舍不得的呢?叔孙豹大义凛然地说:我代表国家来参加诸侯盟会,本是为了保卫国家,我如果行贿免却杀身之祸,楚国必然趁机出兵侵凌鲁国,这样,就会由于我而给国家带去灾祸,哪里还谈得上保卫国家呢?叔孙豹已下定决心,要以自身之死,堵住楚人之口,为国家避免一次兵灾。
 
赵武感佩于叔孙豹的贤能,主动帮忙,亲自出面说服楚人,又以晋国的名义表明坚定的态度,楚国终于同意对叔孙豹免予处罚。叔孙豹以其高风亮节、堂堂正正,化险为夷,既为国解了忧,也为己排了难。
 
一心为国为民
 
与权臣昏君抗争
 
叔孙豹忠心赤胆,一心为国为民,加之长期从事外事工作,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视界开阔,目光远大,所以看问题常比同时代人高出许多,叔孙豹为了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敢于挺身而出,与那些目光短浅,胸怀私欲的权臣、昏君进行抗争。
 
公元前562年,季武子决定仿照晋齐等大国的军事编制,在鲁国也建三军,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各掌一军,以进一步增强三家的势力。征求叔孙豹的意见,叔孙豹坚决反对。叔孙豹知道,季武子这样做,完全是出于私欲,而这样做的后果将极不利于国家。他告诉季武子:只有诸侯盟主才有资格建立三军,而鲁国不过是个小国,又夹在齐楚两个大国中间,竭力讨好盟主,还怕被大国征伐,如若像盟主之国的军事编制那样建立军队,由一军扩为三军,妄自装大,“以怒大国”,岂不是自讨征伐吗?季武子的心思,只在“强私家而卑公室”,至于国家,顾不得了,硬将鲁国原属公室的一军分而为三,设三军,三家各领一军。果如叔孙豹预言,“自是齐楚讨伐于鲁,襄、昭皆如楚。”过去,鲁国只服侍一个晋国,建三军后,既遭齐楚轮番征讨,襄公、昭公还得亲自远远跑到楚国都城去朝拜。
 
但无论叔孙豹如何忠勤为国,鲁国的几代君主却都是扶不起来的阿斗。鲁襄公朝楚回国,本应痛定思痛,发愤图强,以免再次被辱,这个昏君不但不朝此方向努力,反倒羡慕起楚王宫殿的建筑来,在鲁国都城曲阜搞起了仿楚建筑。叔孙豹抨击道:古书上说,“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国君应该顺应民心民意办事,如今却仰慕一贯欺侮鲁国的楚国,这样做,非民欲,天不从,国君只有死在楚宫里了。还真让叔孙豹说准了,不久,鲁襄公就在刚建成的楚宫里驾崩了。
 
鲁襄公死了,季武子在襄公众多的儿子中选了姬裯继任鲁君。叔孙豹再次出面抗争,直斥姬裯无德无才,不堪为人君。他说:这个人,居丧期间不哀伤,父亲死了脸上反而有喜色,像这种不孝之人,立之为君,国家必然不得安宁。季武子听不进去,坚持立了姬裯,是为鲁昭公。鲁昭公比他的父亲襄公还要混,继位时已经十九岁了,还是小孩儿习性,安葬鲁襄公,三次换丧服,丧服都是脏兮兮的,不成样子。后来与季孙家君臣关系白热化,极大地伤害了鲁国在列国间的形象。
 
尽管有些事情不是叔孙豹个人的力量所能决定的,但叔孙豹用自己的行为努力地践行了“三不朽”说。他那高尚的情操、闪光的言论,是对立德、立功、立言,不朽和“三不朽”的具体阐释。笔者粗略统计,《春秋》和《左传》记载叔孙豹的外事活动、军事活动有二十多次,加上对其国内政务、家务和言论的记述,叔孙豹的名字和事迹在这两部史书中出现频率之高,所占简策之多,在两书所记全部人物中均居前列,足见叔孙豹在国人心中的地位之高,分量之重,也许在他们看来,首倡“三不朽”说的叔孙豹,其事功、言行也堪称不朽了。
 
(责任编辑:潇湘夜雨)
相关推荐
频道推荐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