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历史揭秘 >

方言俚语:“出灯”解

2011-08-10 15:13
来源:中国网 作者:刘建武
“出灯”是什么?这是山西汾西的方言土语,意即火柴。早年的老人们,一直把火柴叫作“出灯”,随后,则又有“洋出灯”、“洋火”等叫法。

“出灯”是什么?这是山西汾西的方言土语,意即火柴。早年的老人们,一直把火柴叫作“出灯”,随后,则又有“洋出灯”、“洋火”等叫法。为何如此称说火柴?这其实没什么奇怪,因为对火柴的叫法,历来就有许多种。如清福格《听雨丛谈》中的一则笔记,就对此作了这样的述说。“京师有市取灯者,其名甚雅。”就是说,当时的京师,人们把火柴叫作“取灯”,市场上有卖,且他认为这个名称很雅致。他还引《辍耕录》,说杭州人称火柴为“发烛”,又叫作“火”,其制法是“削松木为小片,其薄如纸,熔磺涂木片顶分许”。又引陶《清异录》,说“引火奴”、“火寸”亦是说火柴。
 
可以看出,在火柴的这若干名称中,“出灯”与“取灯”最为相近,是否“出灯”是“取灯”的变音呢?
 
把火柴叫作“出灯”,初看显得土里土气,但这个叫法,实在是极为传神。“出灯”说明人们用得着灯了,需要灯出现了,而灯所以为灯,在于它有照明的功能,但只有把它点着之后,才可照明,谁来把灯点亮?用什么来把灯点着?有火才可把它点亮,“出灯”正是可把灯点着的东西,所以,“出灯”一词,正是对这里一系列逻辑关系的陈述,简单的这么一个名称,即对其作用和功能,做出了高度概括,既形象又生动,但又不那么直白。所以我认为,“出灯”较之“京师”的“取灯”之谓,要更胜一筹。
 
高粱,别称蜀黍、芦粟等,一年生草本,被农民誉为“铁杆庄稼”的高产作物。高粱浑身都是宝,谷粒供食用、做醋、酿酒、制饴糖、做饲料,高粱的穗可做扫帚,嫩叶及幼苗经阴干青贮,或晒干后还可搭配作饲料。上世纪70年代,我在小店区洛阳村学校教书,那里的生产队搞副业,就是用高粱秆、根烧成的草木灰作原料,熬制土盐、火硝。
 
“立夏种茭子,小满种直谷”,农民依照农事谚语,适时种着像狼尾茭、疙瘩穗、离石黄等老品种的高粱。每年七八月的大暑、立秋、处暑,正是红高粱吐穗怀肚肚的时候,也是孩子们放暑假的时候,大家结伴去割草,经常去高粱地里认黑霉霉,黑霉霉是高粱的一种病,听大人说是由于种子被捂着的结果,重茬地里长的要更多些。黑霉霉嫩时能吃,老了长成黑色霉粉状就不能吃了。我们在高粱地里穿梭,嘴里还念叨着当时流行的民谣:“黑霉霉蹩脖脖,认不得捏一捏,再认不得扒一扒,巡田的过来甩一刮”。因为一旦扒开不是黑霉霉,而是即将吐穗的高粱,这棵高粱就被毁了,所以,巡田的就怕有人到地里认黑霉霉。孩子们也最怕碰上巡田的,轻则挨打,重则要受罚。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