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历史揭秘 >

中国最“厉害”的家族 后代改变了大半个中国

2018-12-12 15:15
来源:资治通鉴 作者:祝卓宏
在1000多年前的中国,有这样一个“可怕”的王族。它能在最乱的乱世中生存,。可这个受百姓敬仰的王族,在短短存在72年后,却自己选择在中国历史上消失了!

  在1000多年前的中国,

  有这样一个“可怕”的王族。

  它能在最乱的乱世中生存,

  在朝代更迭中还能使国家富饶。

  可这个受百姓敬仰的王族,

  在短短存在72年后,

  却自己选择在中国历史上消失了!

  

  原来这个王族的后代,

  背负着一个“特殊使命”,

  他们在之后沉寂的千年里,

  其实一直在“神不知鬼不觉”地,

  改变着整个中国。

  如今,他们终于爆发了!

  

  这个家族就是:吴越钱氏家族

  

  1000多年前,唐宋之间,

  有过一个五代十国的奇局,

  天下纷争,群雄四起,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乱的一个乱世。

  当时北方战火纷飞,田园荒芜,

  可很奇怪的是,在南方,

  浙江一带的吴越国却是太平景象。

 

  这就不得不提吴越国的君主,钱鏐。

  他一生充满传奇,

  也是他奠基了钱氏家族的辉煌。

  在这场战役中,

  

  他生于公元852年,杭州临安人,

  据说他出生时,相貌奇丑,

  丑到连亲爹都不想要,

  他爹觉得不详,想把他弃于井中,

  好在阿婆怜惜,才保住性命。

因阿婆留住了他的性命,钱镠小名“婆留”,而那口井被称为“婆留井”

  在这场战役中,张力雄遭遇了他一生中最重大的危机。战场上炮火无眼,正当张力雄抱着机枪扫射时,一梭子子弹从他胸前掠过,他只觉得右胸像被什么东西擦了一下,手一摸才发现右胸口袋里一本厚厚的土造笔记本被子弹打得粉碎,所幸没有伤着身体,但站在他右侧的旗语员小王却被打断了左腿。在这场战役中,张力雄遭遇了他一生中最重大的危机。战场上炮火无眼,正当张力雄抱着机枪扫射时,一梭子子弹从他胸前掠过,他只觉得右胸像被什么东西擦了一下,手一摸才发现右胸口袋里一本厚厚的土造笔记本被子弹打得粉碎,所幸没有伤着身体,但站在他右侧的旗语员小王却被打断了左腿。在这场战役中,张力雄遭遇了他一生中最重大的危机。战场上炮火无眼,正当张力雄抱着机枪扫射时,一梭子子弹从他胸前掠过,他只觉得右胸像被什么东西擦了一下,手一摸才发现右胸口袋里一本厚厚的土造笔记本被子弹打得粉碎,所幸没有伤着身体,但站在他右侧的旗语员小王却被打断了左腿。“在这场战役中,张力雄遭遇了他一生中最重大的危机。战场上炮火无眼,正当张力雄抱着机枪扫射时,一梭子子弹从他胸前掠过,他只觉得右胸像被什么东西擦了一下,手一摸才发现右胸口袋里一本厚厚的土造笔记本被子弹打得粉碎,所幸没有伤着身体,但站在他右侧的旗语员小王却被打断了左腿。”过了一会儿,我看到他俩悠然自得地走着,就像富人的脚践踏穷人的心那样踩着地上的鲜花。他们从我的视野中消失了,而我却在思考着金钱在爱情中的地位。我想,金钱——在这场战役中,张力雄遭遇了他一生中最重大的危机。战场上炮火无眼,正当张力雄抱着机枪扫射时,一梭子子弹从他胸前掠过,他只觉得右胸像被什么东西擦了一下,手一摸才发现右胸口袋里一本厚厚的土造笔记本被子弹打得粉碎,所幸没有伤着身体,但站在他右侧的旗语员小王却被打断了左腿。——在这场战役中,张力雄遭遇了他一生中最重大的危机。战场上炮火无眼,正当张力雄抱着机枪扫射时,一梭子子弹从他胸前掠过,他只觉得右胸像被什么东西擦了一下,手一摸才发现右胸口袋里一本厚厚的土造笔记本被子弹打得粉碎,所幸没有伤着身体,但站在他右侧的旗语员小王却被打断了左腿。“在这场战役中,张力雄遭遇了他一生中最重大的危机。战场上炮火无眼,正当张力雄抱着机枪扫射时,一梭子子弹从他胸前掠过,他只觉得右胸像被什么东西擦了一下,手一摸才发现右胸口袋里一本厚厚的土造笔记本被子弹打得粉碎,所幸没有伤着身体,但站在他右侧的旗语员小王却被打断了左腿。” 在这场战役中,张力雄遭遇了他一生中最重大的危机。战场上炮火无眼,正当张力雄抱着机枪扫射时,一梭子子弹从他胸前掠过,他只觉得右胸像被什么东西擦了一下,手一摸才发现右胸口袋里一本厚厚的土造笔记本被子弹打得粉碎,所幸没有伤着身体,但站在他右侧的旗语员小王却被打断了左腿。“在这场战役中,张力雄遭遇了他一生中最重大的危机。战场上炮火无眼,正

  他很喜欢看书,小小年纪,

  就已满腹诗书,可家中贫困,

  他只好中途辍学去贩私盐。

  为了生存,他还练就了一身好武艺。

  

  乱世出英雄,而他于乱世中,

  凭自己的实力闯出了一片天。

  

  他由贩盐起家而行伍,

  后多次平息叛乱,使两浙统一。

  当时为表彰他的功绩,

  唐僖宗钦赐“金书铁券”,

  免他本人九死、子孙三死。

钱鏐的“金书铁券”,现存中国国家博物馆,这也是我国目前现存最早的免死金牌。

  

  得“金书铁券”可谓是家族最高殊荣,

  可他非但没自傲,反而更加清醒。

  他召集家人,宣布了8条家规,

  之后将家规工工整整书写装裱,

  高悬于家庙的列祖列宗像前,

  要求大家铭记于心,不得恃宠而骄。

  

  到公元923年,后唐建立后,

  他又被封为吴越国王,

  而他,是一位治国有略的好皇帝。

  

  他深知战乱带给百姓的痛苦,

  当上国君后,

  便实行“保境安民”的政策,

  以民为本,发展农桑,兴修水利。

  

  在他的治理下,吴越国成为,

  遍地烽烟中的一个世外桃源。

  大文豪苏东坡由衷赞叹吴越国盛景:

  “其民至于老死,不识兵革,

  四时嬉游,歌鼓之声相闻,至今不废”。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也由此奠定基础,声誉鹊起。

  

  更难得的是,人人都想称霸,

  可他却一心追求中国统一。

  临终前,他特意叮嘱子孙:

  度德量力而识事务,

  如遇真君主,宜速归附。

  民为贵、社稷次之。

  免动干戈,即所以爱民。

  

  他还留下十条“遗训”,对其精心,

  创立的家训作了最后的强调补充。

  

  当时因割据政权,多少人,

  在继承问题上兄弟相争、父子相残,

  可因他的家训,吴越国,

  历经三世五王竟仍然稳定太平。

《钱氏宗谱》中的钱镠像

  

  公元978年,后代遵从他的遗嘱,

  为保护百姓免受战乱,归附宋朝,

  成就了中国史上少有的和平统一局面,

  江南则成了富甲一方的华夏之地。

  编写《百家姓》时,由于当时赵氏为帝,

  “赵”姓被排在第一位,

  而排在第二的,就是“钱”姓。

  

  之后这个传奇的王族,

  渐渐消失在了历史中,

  可钱氏家族不仅没衰败,

  还长达千年都人才兴盛!

  

  自唐末历五代,

  又经北宋至南宋,400年间,

  吴越钱氏封郡王、国公者二十余人,

  封侯拜相、入仕内阁者,将近百人。

  除了位极人臣的,还出了,

  许多著名文学家、藏书家、医药家。

  宋朝皇帝赞誉:

  “忠孝盛大唯钱氏一族”。

  

  明代,出现了诗人钱谦益,

  他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钱谦益

  

  到清朝,又出现了18世纪,

  中国最为渊博和专精的学术大师钱大昕,

  他被陈寅恪评价为:清代史家第一人。

  而且名藏书家钱曾、学者钱塘、

  书画家钱沣等等,都是钱王后裔。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

  孟子也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可钱氏家族彻底颠覆了人们的想象,

  到近代,更是爆发,人才井喷。

  

  钱氏人口仅占我国全部人口千分之二,

  但自宋代以来,

  载入史册的钱氏名人就已逾千。

   据统计,当代国内外仅科学院院士以上的,

  钱氏名人就有一百多位,

  分布于世界五十多个国家。

  有人总结钱家出过:

  一诺奖、二外交家、三科学家、

  四国学大师、五全国政协副主席、

  十八两院院士。

  

  钱穆、钱钟书、钱学森……

  这些名字彪炳史册,如雷贯耳,

  可这些人,全都出自钱氏家族!

  这相当恐怖,也令人疑惑,

  为何钱氏能人才济济?

  不少研究学者认为,

  是因钱家有着不同常人的DNA。

  

  可事实却是因为,钱镠的那一纸家训!

  

  在家训的开篇,就提到:

  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

  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

  钱镠认为,做人以立品为先,

  有才无德的人,是极其危险的。

  

  钱镠曾说“子孙虽愚,诗书须读”。

  所以,崇文倡教、读书明理,

  是钱氏家族的重要家风,

  它强调的就是:

  读书为第一等事,读书子弟为第一等人。

  

  为了让家族中的穷苦孩子,

  也能读得起书,家训中规定:

  家富提携宗族,置义塾与公田,

  岁饥赈济亲朋,筹仁浆与义粟。

  

  于是从宋代开始,

  钱氏家族就族内相互扶携,

  各地的钱家都设立义田、义庄

  ……

  并明文规定其中一部分田产或盈利,

  必须作为教育经费。

  

  无锡的“怀海义庄”就是个典范

  其宗旨就是:

  “救灾周急、恤孤矜寡、

  排难解纷、兴学育才”。

  族内凡鳏寡孤独者,均能领到义庄钱粮;

  钱姓子弟不分贫富都能上学。

  

  国学大师钱穆,

  就是在义庄资助下才得以上学的。

  他最著名的著作《中国文学史》,

  堪称是中国文学史上,

  最全面的详尽的讲义,无人能出其右,

  中国学术界尊之为“一代宗师”。

  更有学者谓其为:

  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国学宗师。

  

  钱穆的亲侄子钱伟长,

  同样家境贫寒,读不起书,

  在义庄的资助下,才完成学业,

  成为了中国的力学之父。

  1941年,他提出“板壳内禀理论”,

  爱因斯坦看后,这样评价:

  “这位中国青年解决了困扰我多年的问题。”

  他还发表了世界上,

  第一篇关于奇异摄动的理论,

  被国际上公认该领域的奠基人。

  

  有人问钱伟长,为什么钱氏家族,

  有很多成功的人才时,他调侃道:

  “我们钱家人喜欢读书,

  书读多了容易当官,当官的容易出名。”

钱伟长与钱穆

  

  国学大师、著名教育家钱基博,

  自幼便喜好读书,勤奋治学到,

  “于车尘马足间,也总手执一卷”,

  以至于“生平读书无一字滑过”。

  他博通经史子集四部,

  以集部之学见称于世,

  有“集部之学,海内罕对”的美誉。

  大名鼎鼎的张謇赞其文章,

  “大江以北,未见其伦。”

  

  而他的儿子,比他更出名。

  

  他的儿子,不是别人,

  正是民国第一才子钱钟书。

  

  他的《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

  被誉为“新儒林外史”。

  他的《管锥编》堪称是文学史的代表作。

  

  众人皆知钱钟书有“照相机式的记忆”,

  有“百科全书式的大脑”,

  而钱钟书的用功之勤,亦无人能比。

  除了大量阅读之外,他还学习他的父亲,

  无论看什么书都必做笔记,

  一生都在纯粹地做学问。

  

  钱氏研究者曾说:

  “钱家人的家风都很正,

  学习的目的性非常的纯洁,

  他们对读书的热爱,

  完全是对知识的追求和热爱。

  

  钱氏家训中还写了婚姻原则:

  娶媳求淑女,勿计妆奁,

  嫁女择佳婿,勿慕富贵。

  

  相比家世、财富,

  更看重配偶的教养和素质。

  让人不禁感叹,

  一千年前的钱氏家训,

  居然观念如此超前。

  而钱氏家族的配偶,大多德才兼备。

  

  钱学森的妻子蒋英,

  就是一位贤惠的妻子,慈爱的母亲,

  在钱学森苦闷时,始终相伴左右。

  钱学森曾多次提及,

  “在我工作遇到困难而百思不得其解时,

  往往是蒋英的歌声使我豁然开朗,

  得到启示,我很有福气。”

  

  钱伟长的夫人孔祥瑛,

  是孔子的第七十五代孙,

  清华大学高材生,曾任清华附中校长。

  他们两人相濡以沫61年,

  在钱伟长最落魄的日子里仍不离不弃。

  

  一天,钱基博私自拆开了,

  杨绛寄给钱钟书的信,信中写道:

  “现在吾两人快乐无用,

  须两家父亲兄弟皆大欢喜,

  吾两人之快乐乃彻始终不受障碍。”

  钱基博不禁赞叹:“真是聪明人语。”

  之后,钱基博亲自给杨绛回信,

  信中大大称赞她的孝悌明理,

  且立即认可她和钱钟书的恋爱关系。

  而婚后,钱钟书更给了她最高的评价:

  最才的女,最贤的妻。

  

  正是这样的“优优联姻”,

  使钱家基因不断优化。

  

  更令人佩服的,

  是钱氏家训中的家国观:

  “私见尽要铲除,公益概行提倡”,

  “利在一时故谋也,利在万世者更谋之”。

  早就1000多年前,钱氏家训,

  就提出了作为社会人的担当,

  实在令人汗颜。

  

  不做蝇营狗苟的“小我”,

  要做利国利民的“大我”,

  弱则发奋图强,强则振兴中华,

  更成了钱氏子孙自觉背负千年的使命!

  

  比如钱穆,即使到晚年,

  仍不忘教导子女:

  吃点苦没有什么,我希望你们,

  做好一个中国人,用功读书做学问。

  

  其实钱伟长是个严重偏科生,

  他英文成绩0分,物理成绩5分,

  但他以国文和历史满分的成绩,

  考入了清华大学历史系。

  可当看到中国因为没有飞机,

  被日军打得节节败退时。

  他毅然选择为救国换专业,

  去学习如何制造飞机大炮!

  

  之前毫无物理基础的他,

  以弱博强,发奋苦读,

  在短短4年里,

  就完成了一般人8年才完成的学业,

  终成一代物理大师,实现科技报国之志。

  

  中国近代著名语言文字学家钱玄同,

  他是一名五四先锋,

  是他催成新文学的诞生并予以奖掖支持。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

  就是鲁迅在他的敦促下创作的。

  

  而他的儿子钱三强,

  没有继承他的衣钵从文,

  反而选择了理科,他非但没有失望,

  反而鼓励儿子追求自己的兴趣。

  

  1937年,钱玄同染上重病,

  孝顺的钱三强不忍离开父亲,

  犹豫是否出国学习,

  没想到钱玄同却坚定地对他说:

  “你学的科学,将来对国家有用,

  你还是出国好好学习吧!”

  

  后来,钱三强师从居里夫人,

  钱玄同又写信激励儿子:

  “你有了很好的指导老师,

  要努力攀登科学高峰,振兴中华!”

  

  正是在这样父亲的教导下,

  钱三强始终怀有一颗强烈的爱国心。

  他与妻子何泽慧在国外取得巨大成功后,

  毅然放弃国外优越生活,

  回到当时一穷二白的祖国,

  全身心投入到中国的原子弹事业中,

  成为了中国原子弹之父。

  

  当年钱学森赴美留学,

  他的父亲钱均夫就根据钱氏家训,

  专门为他写了庭训:

  “人,生当有品:

  如哲、如仁、如义、如智、

  如忠、如悌、如教!

  吾儿此次西行,非其夙志,

  当青春然而归,灿烂然而返!乃父告之”。

  

  在二战中后期,

  钱学森已是全美国乃至全世界,

  顶尖的空气动力学专家。

  可他却一心回祖国效力,

  美国得知后,多次阻挠,

  更将他软禁,

  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甚至咆哮:

  “钱学森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

  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

  也不让他回到中国!”

  得知儿子被软禁的消息,

  钱均夫给他写信勉励道:

  “吾儿对人生知之甚多,在此不必赘述。

  吾所嘱者:人生难免波折,

  岁月蹉跎,全赖坚强意志。

  目的既定,便锲而不舍地去追求;

  即使弯路重重,

  也要始终抱定自己的崇高理想。

  相信吾儿对科学事业的忠诚,

  对故国的忠诚,也相信吾儿,

  那中国人的灵魂永远觉醒……”

  

  之后历经千辛万苦,

  钱学森终于回到祖国大地,

  而在他的带领下,

  中国国防事业实现质的飞跃:

  1964年10月16日,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

  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1970年4月24,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个个忠勇为国,

  代代皆是豪烈,

  钱氏家族不愧被称为:

  “千年名门望族、两浙第一世家”。

  

  正是“钱氏家训”的内容,

  影响了一代代钱王后人,

  也塑造了一批批钱氏杰出人才。

  就连中纪委都特别推荐这份家训,

  钱氏家训更被记录在“非遗”名录里。

  即使今天看来,钱氏家训的理念,

  非但没有过时,反而更值得发扬光大。

  

  钱家,如此的豪门望族,

  可他们传承的却从来不是钱,

  而是宝贵的精神食粮。

  

  所谓“家国天下”,即是:

  先有一家、后有一国、

  最后形成天下。

  而良好的家训是“好家风”的开端,

  《钱氏家训》,

  不只是钱氏家族的财富,

  更是整个中华民族,

  乃至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最后附上宝贵的钱氏家训,

  与大家共勉!

  钱氏家训

  个人:

  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

  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

  曾子之三省勿忘。程子之四箴宜佩。

  持躬不可不谨严。临财不可不廉介。

  处事不可不决断。存心不可不宽厚。

  尽前行者地步窄,向后看者眼界宽。

  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方见手段。

  风狂雨骤时立得定,才是脚跟。

  能改过则天地不怒,能安分则鬼神无权。

  读经传则根柢深,看史鉴则议论伟。

  能文章则称述多,蓄道德则福报厚。

  

  家庭:

  欲造优美之家庭,须立良好之规则。

  内外六闾整洁,尊卑次序谨严。

  父母伯叔孝敬欢愉。

  妯娌弟兄和睦友爱。

  祖宗虽远,祭祀宜诚。

  子孙虽愚,诗书须读。

  娶媳求淑女,勿计妆奁。

  嫁女择佳婿,勿慕富贵。

  家富提携宗族,置义塾与公田,

  岁饥赈济亲朋,筹仁浆与义粟。

  勤俭为本,自必丰亨(古同烹),

  忠厚传家,乃能长久。

  

  社会:

  信交朋友,惠普乡邻。

  恤寡矜孤,敬老怀幼。

  救灾周急,排难解纷。

  修桥路以利人行,造河船以济众渡。

  兴启蒙之义塾,设积谷之社仓。

  私见尽要铲除,公益概行提倡。

  不见利而起谋,不见才而生嫉。

  小人固当远,断不可显为仇敌。

  君子固当亲,亦不可曲为附和。

  

  国家:

  执法如山,守身如玉,

  爱民如子,去蠹如仇。

  严以驭役,宽以恤民。

  官肯著意一分,民受十分之惠。

  上能吃苦一点,民沾万点之恩。

  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

  利在一时固谋也,利在万世者更谋之。

  大智兴邦,不过集众思;

  大愚误国,只为好自用。

  聪明睿智,守之以愚;

  功被天下;守之以让;

  勇力振世,守之以怯;

  富有四海,守之以谦。

  庙堂之上,以养正气为先。

  海宇之内,以养元气为本。

  务本节用则国富;进贤使能则国强;

  兴学育才则国盛;交邻有道则国安。

  利在一时固谋也,利在万世者更谋之。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