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隋朝统一天下,到唐玄宗开元年间初唐的一百余年间,活跃在大统一的历史时期的名画家,据唐人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有近三十人。最为著名的有展子虔、郑法世、郑法轮、孙尚子、董伯仁、杨契丹、阎立本、阎立德、尉迟跋质那、尉迟僧乙、工定等,他们各有所长,有的善长人物,有的以台阁为胜;他们的风格虽异同,但大体都保存了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的传统。
“田僧亮、杨子华、杨契丹、郑法世、董伯仁、展子虔、孙尚子、阎立德、阎立本,并祖顾、陆、僧繇、田(僧亮)则郊野柴荆为胜,杨(子华)则鞍马人物为胜,(杨)契丹则朝廷簪缨为胜,(郑)法世则游宴豪华为胜,董(伯仁)则台阁为胜,展(子虔)则车马为胜,孙(尚于)则美人魑魅为胜,阎(立德、立本)则六法备赅,万象不失,所言胜者,以触类皆能,而就中尤所偏胜者,俗所共推。”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五代两宋之后,中国绘画艺术进一步成熟完备一,出现了一个鼎盛时期,朝廷设置画院,扩充机构编制,延揽人才,并授以职衔,宫廷绘画盛极一时,文人学士亦把绘画视作雅事并提出了鲜明的审美标准,故画家辈出,佳作纷呈,而且在理论上和创作上亦形成了一套独的体系,其内容、形式、技法都出现了丰富精采、多头发展的繁荣局面。
绘画发展至元、明、清,文人画获得了突出的发展。在题材上,山水画、花鸟画占据了绝对的地位。文人画强调抒发主观情绪,“不求形似”、“无求于世”,不趋附大众审美要求,借绘画以示高雅,表现闲情逸趣,倡导“师造化”、“法心源”,强调人品画品的统一,并且注重将笔墨情趣与诗、书、印有机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绘画样式,涌现了众多的杰出画家、画派,以及难以数计的优秀作品。
中国绘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植于民族文化土壤之中。它不单纯拘泥于外表形似,更强调神似。它以毛笔、水墨、宣纸为特殊材料,建构了独特的透视理论,大胆而自由地打破时空限制,具有高度的概括力与想象力,这种出色的技巧与手段,不仅使中国传统绘画独具艺术魄力,而且日益为世界现代艺术所借鉴吸收。
(责任编辑:猪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