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船舶结构大约发明于唐代,宋以后在海船中被普遍采用,部分内河船也有采用。所谓水密隔舱,就是用隔舱板把船舱分成互不相通的一个一个舱区,舱数有13个的,也有8个的。这一船舶结构是中国在造船方面的一大发明,它具有多方面的优越性。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船虽然能自如地漂浮在水面上,但普通船只一旦船体破损,水入船舱,如不能及时堵住漏洞,最终都会沉没。如果船体破损,在内陆河流中有时还来得及靠岸修理;如果是在茫茫大海上,就只能坐以待毙。正是出于对航行安全性的担忧,促使中国人发明了水密隔舱技术。
水密隔舱技术可能早在汉代就已出现,但它在内河航运中的优势并不明显。两宋时期(960—1279),由于海上贸易空前繁荣,远洋运输的安全性备受关注,水密隔舱技术因而被广泛使用。
水密隔舱技术的优越性不只在于防止船舱进水,由于隔舱板多以厚实木料制成,两端与船体紧密钉合,无形中增强了船体的横向抗压强度。此外,船舱分区也有利于货物分类存放,便于装卸和管理。
早在10世纪,具有水密隔舱结构的中国商船就已航行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上。直到18世纪末,欧美各国才开始在造船时使用这项先进技术。今天,水密隔舱技术仍然在现代船舶设计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英国的本瑟姆曾经考察过中国的船舶结构,并且对欧洲的造船工艺进行了改进,引进了中国的水密隔舱结构。公元1795,他受英国皇家海军的委托,设计并且制造了六艘新型的船只。在他所写的论文中说,他所造的船“有增加强度的隔板,它们可以保护船只,免得进水而沉没,正像现在中国人做的一样。”后来,本瑟姆夫人在为丈夫所写的传记中指出:“这不是本瑟姆将军的发明,他自己曾经公开地说过,'这是今天的中国人,一如古代的中国人所实行的'。”从此,中国先进的水密隔舱结构,逐渐被欧洲乃至世界各地的造船工艺所吸取,至今仍是船舶设计中重要的结构形式。
(责任编辑:晴天娃娃)
相关文章:秦汉绘画概况和绘画艺术
精彩推荐:南山种豆:陶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