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蓝:从宫廷走向民间(2)
2010-06-28 10:12
清宫所用珐琅器分为陈设和日用两大类。在乾清宫正大光明殿上,到处陈列着珐琅器皿,例如成对的鼎式大炉、太平有象、双鹤等。偏殿案头摆饰的文具、
清宫所用珐琅器分为陈设和日用两大类。在乾清宫正大光明殿上,到处陈列着珐琅器皿,例如成对的鼎式大炉、太平有象、双鹤等。偏殿案头摆饰的文具、钟表、炉瓶盒、花瓶、帽架,佛堂陈设的七珍八宝等。日用器主要是餐具。从皇帝家宴饮食用器的材质,可以看出珐琅器属于皇帝专用。以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除夕清宫家宴为例,皇帝御宴桌上二三路的冷荤食品均用掐丝珐琅碗盛装,四路用珐琅盅盛干果及蜜饯果品,五六路冷膳和七八路的热菜,俱用掐丝珐琅碗;另外放在皇帝面前的小菜点心,也用掐丝珐琅碟盛装。然而陪宴桌上所用的餐具,则只能采用各色瓷器及银具了。又如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正月十五《膳底档》记载当天的早膳和午宴中用器的规定,早膳中采用五福珐琅碗、五谷丰登珐琅碗、珐琅葵花盒及金碗金盘等,而午宴皇帝御桌上的膳具是用掐丝珐琅碗、盘、碟,陪宴则是用各种瓷器。由此显见珐琅器皿在正式宴桌上,其象征性的地位远比瓷器及金银器尊贵。
近代以来,由于国门大开,景泰蓝开始大量出口。除官营作坊外,民间也出现了一些有名的字号,如老天利、宝华生、静远堂等。1904年老天利生产的“宝鼎炉”获美国芝加哥世界博览会一等奖,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再获一等奖,从此景泰蓝在国际上声名大振。
民国时期景泰蓝彻底从宫廷走向民间,但一直处于徘徊发展阶段,总体水平不及前代。胎体薄,色彩鲜艳有浮感,做工较粗。这时只有老天利、德兴成等数家老字号制作的景泰蓝工细,质量好。造型多仿古铜器,或仿乾隆时的精品。
20世纪30年代景泰蓝一度发展较为繁荣,北平的专业作坊就达100余家,从业人员达2000余人。但伴随着近代商业的兴衰,民间景泰蓝的制作开始粗糙化。到1949年解放前夕,铜价上涨使得景泰蓝制作成本不断提高,出口的海运费用昂贵,依赖出口的景泰蓝行业奄奄一息,步入低迷,从业人员只剩下60余人。
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主导下逐渐恢复景泰蓝技艺,工艺大有提高,造型多样,纹饰品种繁多,数十年间景泰蓝成为我国对外交往中的重要礼品之一。2006年5月,景泰蓝制作技艺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传承与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责任编辑:地理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