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这句谶言在后周帝国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去年4月,世宗柴荣统军北伐,欲从辽国手里夺回原属中原的燕云十六州。就在这次北征途中,皇帝在批阅四方文书时,发现了一个皮囊,里面装着一个木牌,上写“点检作天子”几个字。
“殿前都点检”是后周权位最重的武官,皇帝见到这样一块木牌会有怎样的联想自不待言。当时任殿前都点检的是周太祖郭威的女婿、世宗的姐夫张永德。世宗柴荣本是周太祖郭威元配夫人柴氏的侄子,因自幼被郭威收为养子,故在郭威死后继承皇位(郭威本人的子侄均死于后汉隐帝的诛杀,郭威正因此被逼反),张永德则是郭威的女婿,大周驸马,论血缘并不输于柴荣,完全有可能觊觎皇位,何况五代时期手握重兵的武将劫夺帝位几乎已成惯例。皇帝于是心生疑忌,班师回京后,即任命赵匡胤接替张永德出任殿前都点检的职位。而这之后不久,世宗就猝然病故。
这块木牌当然是有人故意让皇帝看到的。以常识分析,张永德即便真有篡位之心,没做好周密安排就先鼓捣出这么块牌子引起皇帝警觉把自己免掉,可能性不大。所以这件事或者是有人看张永德位高权重,以谶言的形式提示皇帝加以戒备,或者干脆就是阴险的陷害。从结果来看,最大受益者是赵匡胤,虽然不能就此断定是他施此毒计,但嫌疑确实很大。当时赵匡胤身为殿前都指挥使,虽然位置比点检低,但颇受世宗赏识,自出师北伐到班师回朝,他始终护卫在世宗身边。朝夕相处中,自然很容易判明皇帝的心事好恶。只要他觉得扳倒张永德后自己有可能取而代之,那么对他来说,在皇帝批阅的文书中混入一块木牌是非常方便的。此计得逞后,当皇帝猝然而亡,已经身为点检的赵匡胤萌生出更大的野心完全是正常反应,也自然就有了后来的陈桥兵变。
一场旨在夺取皇位的兵变,从创意产生到制订计划再到具体实施,当然需要一定的时间,而自世宗晏驾、少主嗣位到赵匡胤在陈桥黄袍加身,其间的时间大约是半年,从现在一般大型活动组织的角度来看,是一个很合乎常规的运作周期。
周世宗柴荣在病危之际,对皇家禁卫军最高长官这一职位进行了重新安排,削去姐夫张永德的兵权,让赵匡胤接替他担任殿前都点检,同时赐检校太傅(此前赵匡胤是检校太保、殿前都指挥使)。小皇帝柴宗训嗣位后,又加赐检校太尉,殿前都点检之外,兼领归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是虚职,可以理解为一个更高级的荣誉称号,仅代表皇帝更加赏识,而节度使则是掌握军权的实职。
归德军节度使的治所在宋州(今河南商丘),也就是说赵匡胤一方面作为殿前都点检,是京师驻军的总指挥,同时还必须拿出一些时间到宋州的节度军府处理归德军务。有人认为这种任命反映出小皇帝柴荣身边的顾命大臣们对重兵在握的赵匡胤已经有了防范之心,因为兼领归德军节度,至少从时间和精力的分配上,多少有点儿调离了开封的意思,而赵匡胤或许正是感觉到了这种疑忌,才下定决心实施兵变。
这样的分析也许有些道理,不过从任职经历上看,在这之前赵匡胤一直兼任着节度使,归德之前是忠武(治所在许州,今河南许昌),再之前是义成(治所在滑州,今河南滑县)、匡国(赵匡胤称帝后为避名讳改做“定国”,治所在同州,今陕西大荔)。从区域上,自从匡国军后,他的藩镇一直离首都开封很近,改命归德军节度使也看不出有被远派的意思。不过,这一任命倒是决定了一个新国家的国号--宋,直接原因就是赵匡胤的“龙潜之地”在宋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