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上下五千年 >

唐代落魄诗人的五种生存之道(4)

2011-03-31 15:34
来源:人民网-文史频道 作者:佚名
沈千运多次应举不中之后,就回到了山中别业,自己说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有薄田园,儿耕女织,偃仰今古,自足此生。不知道沈千运的农村生活质量究

 

  沈千运多次应举不中之后,就回到了山中别业,自己说“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有薄田园,儿耕女织,偃仰今古,自足此生……”。不知道沈千运的农村生活质量究竟如何,我们知道有一些人的生活是比较艰难的。李涉致仕以后,隐居在少室山(属嵩山),情况就不是太好。杜甫的熟人王季友,显然农耕生活是很不理想的。杜甫有诗说他“贫穷老瘦家卖屐”(《可叹》)。有人拘泥典故,认为诗中的“卖屐”只是杜甫用典,并不表示王季友真的需要靠编织草鞋出卖贴补家用。根据杜甫的诗句“近者抉眼去其夫,河东女儿身姓柳”,和《唐才子传》的记载,王季友的妻子是嫌弃丈夫太穷,整天吵吵被遣去了的。王季友的生活状况,用他自己的话来描述,近乎原始人的生活:“自耕自刈食为天,如鹿如麋饮野泉。”“江湖散人”陆龟蒙隐居松江甫里,虽然有数百亩田地,三十间房屋,但是因为田地地势低洼,容易遭受洪涝灾害,因此,常常闹饥荒。陆龟蒙须亲自扛着镢头畚箕去田里劳作,难得有闲暇的时候。


  托庇空门佛教讲慈悲为怀,自古佛门也确实收容了不少在世俗社会中遇到困难的人。这其中也包括了一些诗人。唐代就有一些落魄诗人曾得到过佛门的帮助。


  孟棨《本事诗》记载,宋之问被贬南方,从流放地返还,路过杭州,游览灵隐寺。月夜在寺内长廊中吟诗,第二联始终想不出满意的。有一个老僧帮他想了“楼观沧海日,门听浙江潮”两句,结果,这两句诗就成了整首诗的警句。第二天早晨,宋之问再去造访,那老僧已经不见了。寺内有僧人告诉他,那老僧是骆宾王。如果这个记载可靠,那就说明,骆宾王在跟随徐敬业讨伐武则天失败之后,是遁入空门以求自庇的。骆宾王投身空门,这属于政治避难。


  而贾岛早年的投身佛门,则完全是生活所迫。贾岛为僧时间,文献有不同的记载。按照《唐才子传》的说法,贾岛为僧是在科举考试连续十年失败之后。“初,连败文场,囊箧空甚,遂为浮屠,名无本。”贾岛内心是不喜欢做和尚的,尤其是他在洛阳青龙寺时,洛阳的地方长官下令禁止僧人午后外出,这种拘束的生活,很让贾岛感到不快。为此,他曾作诗自我感伤:“不如牛与羊,独得日暮归。”后来情况稍微好些的时候,贾岛就脱离佛门,再次参加进士考试。及第之后,先后担任过长江县(在今四川省蓬溪县)主簿、普州(今四川省安岳县)司仓之类的小官职。由于他一心一意苦苦吟诗,不会料理生活,家境一直不好。临死之际,家里一文钱也没有,只有一头病驴一张破古琴而已。


  也有落魄诗人,虽然没有出家,只是隐居乡村,但是也曾得到寺庙僧人的经济援助。上边曾经提到过的阎防,进士及第之后,仕途不顺,只得隐居在终南山。当时他是寄居在丰德寺的,不难想象,他在生活上一定得到了寺庙的帮助。跟韩愈有交往的诗人卢仝,卜居洛阳的时候,生活十分拮据。据韩愈《寄卢仝》一诗,卢仝家只有几间破屋。家里有一个奴仆蓄着长须,头巾也不裹,有一个奴婢,牙齿都脱落了,整天光着双脚走路。卢仝辛辛苦苦供养十余口家人,上有母亲,下有妻子儿女。因为他跟邻近的寺庙僧人有来往,僧人们便不时地接济卢仝一些粮米。卢仝自己的诗歌里也说,他家除了书籍之外,一无所有。


  佛门僧人可以帮助一些落魄诗人,依情理,道观道士,当然也会帮助一些落魄诗人。唐代尤其是晚唐有那么多失意的诗人加入道籍,其中一些当是出于生活所迫。

(责任编辑:柑柠凤仪)

相关推荐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