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席”之称源于《称谓录》卷八:“汉明帝尊桓荣以师礼。上幸太常府,令荣坐东面面向东坐,设几。故师曰西席。”古人席地而坐,以西边为尊,故尊称家庭教师为“西席”和“西宾”。柳宗元诗:“若道柳家无子弟,往年何事乞西席。”“西席”成为我国历史上较早的对教师的尊称。
“山长”之称源于《荆相近事》。五代十国时,蒋维东隐居衡岳,以讲学为生,受业者众多,尊称蒋维东为“山长”。后代山中书院的主讲老师亦称为“山长”。
“师长”是古时对教师的尊称。《韩非子·五蠹》:“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杨国先生全集》卷三十九有“子弟教不率从,必是教之不尽其道,为父兄师长者,但当反己自求,未可全责子弟也。”如今常常称“为人师长”,也指的是教师。
“先生”原为古时对老年教师的尊称。《礼.曲礼》:“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人言。”郑玄注:“先生,考人教学者。”《管子·弟子职》:“先生既息,各就其友。”
神圣的教师职业
教师既是古代社会分工的产物,又是现代专业化发展的体现。教师职业从远古时代融于生产劳动的非专业化的原始形态,演变为从事古代学校教育的泛专业化形态,最后走向近现代社会的教育专业化形态。在人类数千年的灿烂文明历史中,“师”是受人尊敬、被人爱戴的。老师,是人类文化得以传承的功臣。“师者 三尺讲台万丈空 桃花源里自耕农 磨剑十年图破壁 开怀一笑坐春风 桃李报我山河丽 我付桃李一片情 不为浮华遮望眼 愿作春泥化落红”。
教师职业,神圣而伟大,培养了社会人才,传播了人类生产劳动知识、社会生活知识,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与科技文化的进步,提高了社会的精神文明程度和物质文明的水平。向教师致敬,人类世界中神圣的光辉永远属于这个职业,即使不是每个人都能体会到。
(责任编辑: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