阁内一、二层楼四壁的石碑上雕刻着1963年至1978年在炎陵县上山下乡的7000多名知青名单。名单之前有中共炎陵县委、炎陵县人民政府的“前言”:“‘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自一九六三年始至一九七八年止,长沙市、湘潭市、醴陵市、炎陵县、湘潭钢铁厂、江麓机械厂、江南机器厂、湘潭电机厂、湘潭锰矿等地,有七千知青上山下乡到炎陵县(酃县)17个乡镇场,现镌石记名于后。一九九六年九月三十日”。
三楼悬挂着知青们当年的生活、劳动、学习照片,真实地反映了知青们“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情景。
知青阁楼台耸翠,飞阁翔丹,倚双江,并碑塔,瞰炎城,置身其中,浏览四景,有一种“动观流水静观山,爽借清风明借月”的感觉。
难忘第二故乡行
为纪念知青那段难忘的日子,1996年炎陵县决定在湘山公园内修建“知青阁”,以鉴历史。消息传出,分布在全国各地的7000多名当年赴炎陵的知青激动万分,“知青阁”建设工程共收到知青捐资17万多元,以及一批机械和物资。
1996年9月29日至10月2日,借知青阁的落成,炎陵县委、县政府举办了盛大的“96金秋知青炎陵第二故乡行活动”。来自深圳、广州、长潭株等地的1800多名知青,代表着当年7000多名上山下乡插队落户的知识青年,激情满怀地回到了阔别已久的炎陵,参加了祭祀炎帝陵、知青阁落成典礼、重踏青春足迹等活动。
“当年无悔献热血丹心,恰意气驰骋,易褴褛山颜创青春伟业;今载有约温乡情旧谊,值金风送爽,祭巍峨圣陵染故土宏图”,这是知青炎陵第二故乡行庆祝活动上的一幅对联。
时任县委书记林良材在致词中说:“炎陵的父老乡亲,至今还难忘那与知青抵足而眠的日日夜夜,难忘那与知青荷锄而归的年年岁岁!在那特殊的年代里,知青们以自己的知识和似火的青春,拨动着山里中沉睡的灵魂。”
“知青阁……镌刻了曾下乡炎陵的7000多名知青的名字。她的建成,已远远超出了‘阁’本身的意义,它是炎陵人民与广大知青的情谊凝聚,是特殊历史年代痕迹的永久见证。它耸立在湘山之上,俯瞰着炎陵的山山水水,也目睹着炎陵今后的变化和发展,更作为一座知青与炎陵人民情感沟通的桥梁而存在。”
1996年9月30日上午,1800名知青代表聚集鹿原陂举行公祭炎帝陵典礼仪式。“昔为知青,扎根炎乡。神农故土,习农学桑……青春作歌,慨当以慷;七千英俊,一代风尚。”“殊途同聚,第二故乡;莘莘学子,共表衷肠……尽献绵薄,造福梓桑;同襄大计,兴邑振邦。”这篇特殊的《祭炎帝陵文》,字字句句表达了7000知青对故土的眷恋、对炎陵振兴发展的期待。随后,知青们返回炎陵湘山公园举行仪式,由36名知青代表为知青阁剪彩。
刘时雨登上知青阁的顶层极目眺望今非昔比的炎陵县城,不禁思绪万千:“知青阁将永远铭刻着整整一代城市青年的生命轨迹,永远铭记着我们与农民群众的血肉情谊!”(完)
(责任编辑:柑柠凤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