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叙述道,其实当时清军留守武汉的部队不到万人,而起义的部队,不到3000人。武汉那么大,仅凭3000人,要想守住,几乎是不可能的。势必要扩军,扩军就得有钱,有枪。如果革命党人拿下的武汉,是一座没钱没枪的空城,这些一向穷极无聊的革命党,真的没法可想。非常幸运的是,总督瑞澂留给起义者的,是一座有大量现金和武器的城市。当时,藩库里有大量存银,军火库里有可以装备几个师的枪械。于是,起义军在很短时间,发展到2万多人。一听说武汉的起义军有了2万多人,湖南、江西、河南的清军部队,吓得要么不敢来,要么来了不敢放枪。
张鸣说,如果清军在起义后马上反扑,起义军能不能守住武汉,很难说。而清军之所以没这么做,而是要等到准备充分、调集充足兵力才肯动手,很大程度上,是顾忌扩军之后起义军的规模。
经过一夜激战,起义军于10月11日占领武昌城。图为光复后的警钟楼。
黎元洪备受争议
▇ 黎元洪被严重
妖魔化
——马勇《中国大革命1911》
“实事求是地说,黎元洪的加入确实使湖北军政府的革命性有很大减弱,而也正是这种减弱,却使湖北军政府赢得更多欢迎。”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学者马勇看来,黎元洪是被后来的民国史严重妖魔化了的人物。
马勇在书中讲道,黎元洪见多识广,与各路英雄都有相当结交。革命党人很早就相中了黎元洪,认为他的进步思想具有进一步转化的潜质,如果给予适度推动,黎元洪一定会成为革命党的重要领袖之一。但黎元洪和当时军界领袖的一般看法一样,都是君主立宪制的信仰者,他同情当时各地兴起的保路运动,但比较反感暴力革命。所以当武昌起义发动后,新军中的革命党派员给黎元洪送信,希望他适时投身革命领导革命时,他毫不犹豫手刃来使,希望用这种办法平息新军中的骚乱。
但黎元洪根本没料到那次哗变这么厉害,他感到情势不妙,于是在随从的陪同下躲进了一个部下的家中。起义军获悉黎元洪藏身之地后,派员来请。黎元洪最终答应,是因为革命党人的诚恳态度,也是军人的职责迫使他不能放弃如此责任。他认为,如果没有一个有力量的军官予以领导予以管理约束,那么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
马勇认为,在湖北军政府成立之初,黎元洪确实没有出来主动管事,大概是黎元洪的真情流露,也是革命党人所需要的,他们只是需要黎元洪的声望和影响力,并不真的需要黎元洪指手画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