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上下五千年 >

学者谈瞿秋白与武汉的三次情缘

2011-05-31 14:45
来源:武汉晚报 作者:肖娟
提起瞿秋白,人们多会想起那个戴着圆框眼镜,长身而立的书生形象,但就是这个斯文书生,在风云多变的时代,克服重重困难,努力求解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成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

 


 


  提起瞿秋白,人们多会想起那个戴着圆框眼镜,长身而立的书生形象,但就是这个斯文书生,在风云多变的时代,克服重重困难,努力求解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成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并最后为坚守信仰付出了生命。

  中共湖北省委党校教授张秋实在她的专著《瞿秋白与共产国际》的封面上,用三句话对瞿秋白的革命人生进行了概括:由一名普通驻俄记者到学养深厚的马列主义理论家;由一名共产国际代表的助手到中共中央最高领导者;由一名共产国际的代言人到共产国际的替罪羊。

  “瞿秋白一生只活了36岁,但他短暂的人生却与武汉有三次情缘。”昨日,张秋实告诉记者,通过瞿秋白与武汉的这三次交集,可以一窥他由一个文学青年走上中国革命探索之路的历程,“可以说,他探求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起于武汉;他认识到党内存在右倾错误并反对陈独秀的右倾错误始于武汉;他成为中共中央最高领导人的起点在武汉;他率领全党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号角从武汉吹响;他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从武汉开始。”

  第一次到武汉:

  迷茫青年试解

  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

  瞿秋白第一次到武汉,是在他母亲自杀、一家星散、东飘西零的家庭悲剧达到顶点的1916年。

  1899年1月29日,瞿秋白诞生在江苏常州市一个士大夫家庭,“过了好几年十足的少爷生活”,但由于其祖父和父亲终生不得志,全家都靠着叔祖父瞿廷韶的势力和宦财过活。1903年,叔祖父在湖北任上病故,遗族分家,瞿秋白一家开始典当度日,最后还极不体面地住进瞿氏宗祠。

  1915年夏,瞿家债台高筑,瞿秋白不得不辍学到无锡郊外杨氏小学当教师,以维持全家生计。儿子的辍学、亲友的逼债让其母亲金衡玉非常绝望,于1916年正月初五自尽。此后,瞿父远走济南,秋白和弟妹分赴杭州、武昌、北京,寄居愿意接济的亲戚家。

  1916年12月,瞿秋白第一次来到武汉,他先在堂兄瞿纯白的资助下,进武昌外国语专科学校学习英语,后到黄陂的表兄周均量家住了一段时间。

  投奔这两处亲戚,一是解决吃饭问题,二是满足求知欲望。周家藏书丰厚,瞿秋白在这里除了看书,就是与学富五车的表兄周均量切磋学问,品诗论画,谈经议政,社会问题要由政治解决的观点开始进入他的脑海。瞿秋白在武汉仅住了三个月左右,在两位兄长的帮助开导下,他渐渐由一个迷茫痛苦青年,开始思考求解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

  第二次到武汉:

  参加1926年12月

  中共中央汉口特别会议

  1917年春,瞿秋白辞别周均量随瞿纯白一家到北京寄居,9月,他考入俄文专修馆。

  随着十月革命、五四运动的相继爆发,瞿秋白冥求社会问题和人生问题答案的“内的要求”被触动,像当时中国的其他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一样,他开始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产生了浓厚兴趣。

相关推荐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