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欣慰的是,贝叶经这种古老的制作工艺,至今仍被傣族人民沿用着,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保护名单。贝叶经的制作分为三步,第一步,取贝叶。用刀将贝叶修割整齐,八片十片卷成一卷捆好,放入锅中煮。煮好后,用细沙搓洗干净,压平、晒干;第二步,制匣。在专用的两片木匣两端各钻一个小孔,把贝叶紧紧夹在两片木匣中间,两头用绳子绑紧。然后沿木匣两边的小孔用钉子给贝叶打孔、穿绳,装订成匣。最后,给贝叶打上墨线,以方便刻写;第三步,刻写。用铁笔沿墨线刻写傣文,再用植物果油混合锅底灰,涂抹于贝叶上,最后用湿布擦拭。如此一来,铁笔刻写的字迹就清晰显现在贝叶上了。装订成册后,还要在贝叶边沿涂一层金粉或红、黑漆,不仅起到保护作用,更是一种极好的装饰。
然而,在贝叶经的发源地印度,由于宗教之争、战乱等原因,贝叶经几乎失传。在中国,由于历史的原因,古代的贝叶经保存下来的也十分稀少。因此,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收藏的这几册贝叶经,便显得弥足珍贵,成为国家珍贵文物。贝叶经的内容,除佛教经典外,还有很多传说、故事、诗歌和历史记载等,被称为傣族的“百科全书”。这些贝叶经,成为研究傣族历史的重要原始资料,作为我国多民族文化花园中的一支奇葩,在增进民族了解、促进民族团结方面,具有极高的文化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