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民俗 > 民俗民风 >

今日寻“今”不见君(一)

2011-08-25 09:22
来源:北京文网 作者:北京文网
95年前的夏天,即1916年7月11日,李大钊(1889年-1927年)先生由上海北上进京。诱惑他的是一张新闻纸,借此可以启迪四万万同胞的心智。

 

 
李大钊故居
 
95年前的夏天,即1916年7月11日,李大钊(1889年-1927年)先生由上海北上进京。诱惑他的是一张新闻纸,借此可以启迪四万万同胞的心智。这是他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归国后的第一份工作,受创办《晨钟报》的梁启超、汤化龙等人之邀,担任该报的编辑部主任。
此时的李大钊27岁,英气勃勃,风华正茂,立志和同胞们一起摆脱社会旧观念、旧传统,建立一个青春国家。作为新闻出版界的前辈,他早在求学期间,就曾为留日学生总会编辑刊物《民彝》。人们大多关注他“铁肩担道义”的伟岸,却忽略他“妙手著文章”的奇崛。
李大钊先生短短的38岁生涯,先后主编过报刊《言志》、《民彝》、《晨钟报》、《晨报》、《新青年》、《每周评论》、《甲寅》、《少年中国》、《劳动音》、《工人周刊》、《政治生活》……并协助和指导《新潮》、《国民》等杂志,其办报宗旨是:“监督政府,拥护民权,促进法制,宣传文化”。
与长安街近旁文华胡同李大钊先生故居同在的,是他那暮鼓晨钟般震撼心灵的厚重文章,是一本本《李大钊文集》、《李大钊诗文选集》……是让人读不够的美文《今》和《青春》……读这样的文字,才真正让我们体味什么叫做“深读”,也从中体味到什么叫深思。
没有“铁肩”,何谈“妙手”;没有“道义”,哪来“文章”?我们在行走的过程中,通过现存的一处处人文遗迹,感悟李大钊先生的文才浩荡,气宇轩昂,上接千载,下启百代,岂止延续国家、民族之文脉,实为闪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辉光。
由小观之,文章者,雕虫小技;由大观之,文章也,国之重器。国之萎靡,见于陈词滥调;国之振奋,了然笔端锋芒。正是,今日寻“今”不见君,来日方长费思量。且行且读,且读且行,但见李大钊先生用他的生命撰写了一篇惊世文章,并唤醒了一个“青春国家”。

(编辑:尔不懂装)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