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民俗 > 地方特产 >

【蒙古族乐器】马头琴:草原上的珍宝

2009-08-28 09:54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马头琴,这一古老的拉弦乐器,因琴头雕有纤丽马头而得名。至其产生之日,就成为蒙族牧民喜爱的乐器而广为流传。

苍茫辽阔的草原传唱着一个美丽传说。草原上有一爱唱歌的牧人苏和,他有匹心爱的白马, 皮毛缎子般光亮,嘶鸣银铃样悦耳。一次赛马会上,白马勇夺锦标,可恶的王爷却夺走了苏和心爱的白马。白马思念主人苏和,一日寻得机会脱缰而逃,不幸身中王爷毒箭。苏和悲痛欲绝,日夜守护白马,白马的嘶鸣耳边回响。于是苏和以白马的腿骨做琴杆、头骨做琴箱、马皮做面、马尾为琴弦、套马杆做琴弓,并依照白马的模样雕刻了一个马头,做出草原上第一支马头琴。苏和拉起马头琴,至此,草原上空时时飘荡浑厚低沉的马头琴声。

马头琴,这一古老的拉弦乐器,因琴头雕有纤丽马头而得名。至其产生之日,就成为蒙族牧民喜爱的乐器而广为流传。马头琴音箱由松木而制,两面蒙以马皮或羊皮。琴杆细长,用榆木或紫檀木制作。琴弦和弓弦均马尾制作,拉奏方法与其他拉弦乐器不同,弓子的马尾是在两弦外面擦弦,发音柔和浑厚,音色宏阔低沉,极富草原风味。

马头琴是蒙古民族的代表性乐器,不但在中国和世界乐器在家族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且也是民间艺人,牧民家中所喜欢的乐器,马头琴所演奏的乐曲,具有深沉粗犷,激昂的特点,体现了蒙古民族的生产、生活和草原风格。

传统的马头琴,多为马头琴手就地取材、自制自用,故用料和规格尺寸很不一致。通常分为大、小两种,分别适用于室外或室内演奏。大者,琴体全长100厘米~120厘米,琴箱长26厘米~30厘米、下宽22厘米~28厘米,宜室外演奏使用;小者,琴体全长70厘米左右,琴箱长20厘米、下宽 18厘米左右,宜室内演奏使用。马头琴是属于指板类型的拉弦乐器,不设千斤,从山口到琴马的一段琴弦为有效弦长。它最突出的特点是,琴箱的面、背两面都蒙皮膜,这和一般拉弦乐器只正面(筒前口)蒙皮、背面(筒后口)设音窗或呈开口式是不同的。用马尾弓摩擦马尾弦,发出的声音甘美、浑厚、悠扬、动听,这在中外拉弦乐器中都是极为独特的。

马头琴是适合演奏蒙古古代长调的最好的乐器,它能够准确的表达出蒙古人的生活,如:辽阔的草原、呼啸的狂风、悲伤的心情、奔腾的马蹄声、欢乐的牧歌等。与此相关,元代的蒙古民族乐器,其总体地位有了明显的提高,不仅仅是用于舞蹈和歌曲伴奏,而且还产生了纯器乐曲,诸如《海青拿天鹅》《白翎雀》等,确实有了长足的进步。

马头琴在其传承过程之中,其造型、演奏法、技术技巧和风格等经过无数演奏家和艺人的不断研究、改进,吸取其它民族音乐和西洋音乐之长,演变为现今马头琴音乐。琴声纯美甘润,低音深沉,中音明亮,泛音清丽,旋律悠扬,富有感情色泽。

马头琴声婉转、悠远,浑厚深沉的长调在马头琴声中被演绎得淋漓尽致。琴声、歌声融汇着牧人的喜怒哀乐,融汇着牧人的希冀,从牧人的心底飘出,弥散在整个草原。又从草原回转而来,流泻到牧民的心里,歌声、琴声、牧民、草原相合相谐,融为一体。

(责任编辑:小雅采薇)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