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世界读书日。自从14年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了这个决定以后,每年的这一天,作为媒体,我们总是要乐此不疲地提醒人们——抽点时间去读书吧。
节日的作用,常常是一种提醒。之所以需要设立“世界读书日”,意味着读书已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被边缘化了。“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告诉我们,已经有超过半数的国人一年也读不了一本书。近40%的家庭藏书量不超过20本——很多家庭全部的“藏书”,就是孩子们的旧课本,和侥幸没进废品收购站的旧杂志。去年的此时,《人民日报》发表的评论标题是:愧对世界读书日。
因为愧对,所以需要提醒。但是,如果这种善意提醒仅仅针对那些不读书的人们,效果必然是羸弱而无奈的。必须承认的是,在我们的社会里,读书已经被高度功利化了,读书所指代的不是阅读的快感和求知的满足,而只是应试前的“准备”或者工作前的“充电”,人们早已不再能普遍享受到读书的乐趣了。我想,这绝不仅仅只是个人的问题,而应该是整个社会的问题,其中,当然也有政府的责任。
作为社会肌体中一个弱小的“零件”,有些看似很私人的事情实际却并不是个人的力量足以改变的。比如,一个人很想读书,他却买不起书,或者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看书,或者市场没有供应自己想看的书。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但又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它更是一个社会的演进方式。
如果是一个经济指标的持续走低,也许能立刻给政府以警醒;但阅读指标的持续走低,却似乎根本无关大局。这充分说明,政府对于国民读书兴趣的大幅下滑,还没有形成一个清晰的责任意识。事实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世界读书日”的目的,不仅是希望人们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更是希望人们“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都能保护知识产权”——这其中就主要是政府的职责。
鲁宾斯坦说:评价一座城市,要看它拥有多少书店。我想说,评价一个地方政府,要看那里是否有读书的氛围。政府在培养国民阅读习惯、提高国民阅读率方面,承担着重要的职责,全部罗列下来一定是一个长长的清单:降低书价;降低出版业进入门槛;完善图书馆等公共设施;积极倡导全民阅读,营造社会读书氛围;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改变应试教育模式;增加人们的闲暇时间……
诚然,我们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地为书香的渐渐消散,担着一份责任。个人的责任仍需交给个人,制度和法规的责任却必须交给政府。这个意义上,在个人的阅读兴趣之外,“世界读书日”最需唤醒的是政府责任意识。
编辑:不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