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在他几十年的读书生活中,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读书趣事。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于受条件的限制,不可能有充足的书源,为此,毛泽东经常请同志们帮他购书,寄书,以解知识的饥荒;另一方面,他又积极想办法“虎口抢书”,“向土豪借书”。他规定红军每打下一个县城,一定要把所有的报刊、书籍尽可能片纸不留地带回来,以作行军打仗参考之用。红军每打下一个县城,总是先去敌人的县政府,找敌人的档案文件;再去当地邮局,设法搞报纸杂志,往往是空手而去,满载而归。毛泽东往往利用这些“战利品”,了解敌情,了解国内外大事,同时也从中获取大量的知识。
长征路上,有一次部队打了个胜仗,夜间宿营时,毛泽东跑去问他的机要秘书黄友凤:“小黄,有什么战利品没有?”
望着毛泽东疲倦的眼神,小黄连忙把前方刚送来的香烟递了过去。
毛泽东摇了一下头说:“不是这个!”
小黄刚到毛泽东身边工作不久,尚不大清楚毛泽东什么习惯,更不知道毛泽东所要的“战利品”是指什么。
毛泽东解释说:“噢,对了,怪我没跟你讲清楚,我要的是书,比如州志啦、府志啦、县志啦什么的。打仗胜败是在知情势,这情势就是一个地方的山川气候、物产资源、风俗民情等特点。只有把握好情势,才能取得胜利。”
从那以后,在整个长征路上,每到一处,秘书和警卫员就为毛泽东收集“战利品”。走的地方多了,“战利品”也丰富起来了。毛泽东抓住一切空余时间阅读,为了减轻挑夫的负担,读完后,很多书都忍痛扔掉了。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提起那些“战利品”,毛泽东还感到非常遗憾!
有一次,部队打下了一座县城。毛泽东被分配住到一个地主的大院里。他走进院子,环顾了一下四周,把警卫员叫来说:“小鬼,这家人看来蛮富有,你四处走走,看能不能找本《水浒》来,我想用用。”
小战士接受了这个任务,高高兴兴地四处寻找起来。不一会儿,他提着个大水壶回来了。
毛泽东一看,马上明白了。他爽朗地哈哈大笑起来。
(编辑:晴天娃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