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专题文章 >

再现五四:馆藏档案还原火烧赵家楼事件细节(2)

2009-04-30 14:45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沙敏
关于赵家楼名称的来历,在民间有若干个版本的传说,其中有两个最有代表性。一是明代四川内江举人赵文渊在贡院考上了进士,后来当上了文渊阁大学士

关于赵家楼名称的来历,在民间有若干个版本的传说,其中有两个最有代表性。一是明代四川内江举人赵文渊在贡院考上了进士,后来当上了文渊阁大学士,在此地建宅并在花园的假山上建了一个亭子和水榭,亭身似楼,在很远处就可看到,因而得名赵家楼;另一说是有个赵姓大户,在此盖了一座三层小楼,胡同因此得名。

笔者于近日又一次重访赵家楼,当年全国瞩目的事件发生地已经面貌迥异。上世纪50年代后曹汝霖旧宅被拆除,于原址建起新楼,即北京军区招待所,现改为赵家楼饭店,门牌是“东城区赵家楼1号”。

北京大学学生代表许德珩在京师地方检察厅侦查处的“供词”,记载了5月3日夜间会议的情形

查1919年鲁迅日记,记载了5月初的天气情况:“1日有雨,2日放晴,3日夜里起风,4日‘昙’(即多云)。”就在5月3日,也就是鲁迅日记描述起风的那天晚上,周予同教授在《五四事件》的文章中描述当时情形:“五月三日的晚上,曾开了一次会议,议决用猛烈的方法惩警从前签字二十一条的当事者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当时有一位同盟会老同志曾秘密地将章宗祥的照片交给他们;因为曹、陆的相片在大栅栏等处的照相馆时常看见;而章则任驻日公使,面貌不甚熟悉。”

关于5月3日的会议,馆藏档案中记载了1919年5月10日,北京大学学生代表许德珩在京师地方检察厅侦查处的“供词”:“五月三日晚七时,大家看见报载日本向中国要青岛,情形危急,不约而同地在北京大学法科大礼堂举行了约一千人的集会,集会上许多人发表演说。会后,参会人分头各自都准备了白旗,旗子上写着‘归还青岛’、‘青岛一失,中国必亡’等字。”

大会做出四项决议:一是联合各界一致力争;二是通电巴黎专使,坚持不在合约上签字;三是通电全国各省市于5月7日国耻纪念日举行群众游行示威;四是集齐天安门,举行学界大示威。

周予同教授的文章中还提到了五四之前的情景:“四月末旬,……上述的秘密团体的学生们已略有活动,打算做一次示威运动。”

当时,出现了许多进步学生团体。例如3月23日成立的北京大学平民演讲团。该组织是由北京大学学生邓中夏、许德珩、廖书仓发起,团员39人,多为当时的进步社团国民社和新潮社的成员,以露天演讲和出版刊物等方式在市民中进行宣传。五四运动前后,北京大学平民演讲团深入街头,开展了多次爱国活动。

在馆藏档案中,有一份当年学生在市民中散发的传单:“说起来爱国/是人人都知道的/然而能实实在在做的很少/诸位呀/如今日本要夺我们的山东/这就是要吞灭我们中国哩……山东是我们中华的土地/我们中华民族的人民都是主人/人家来要我们的土地/我们主人不来争/还靠谁呢/诸位都来争/争不回来不止/这就叫真正爱国哩/愿大家赶紧起来争吧。”

(责任编辑:宁悠)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