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专题文章 >

512相关:唐山重建一年间

2009-05-11 15:29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南方周末记者 李梁
与今天的四川地震相比,当年的唐山更见悲情。24 万人在地震中失去生命,几乎户户家破人亡。但在特殊的氛围中,唐山几乎没有外援,唯靠“自力更生”。他们付出十年的代价,自我

与今天的四川地震相比,当年的唐山更见悲情。24万人在地震中失去生命,几乎户户家破人亡。但在特殊的氛围中,唐山几乎没有外援,唯靠“自力更生”。他们付出十年的代价,自我疗伤,艰难完成了重建任务,比最初设想延长了一倍。

唐山人当年的经历,今天已经不会在四川灾区再发生了。

去年的“5·12”大地震让国人痛彻心扉,唐山人尤其感到切肤之痛,因为33年前,唐山曾遭到过惨烈的大地震伤亡。“5·12”汶川大地震那天,许多唐山人对大地震的苦难记忆忽然被唤醒,不少唐山老人血压升高,心脏病发作。病人迅速增多,把医院的走廊都塞满了。很快医院发现了原因,赶紧关掉了正在直播四川地震救援的电视。

70多岁的唐山人常青回忆起一年前的这一幕时,在电话中激动得以至哽咽。33年前的唐山地震时,他在唐山市展览馆任摄影师,被救灾指挥部安排负责媒体接待工作,用相机见证了唐山地震和灾后重建的过程。

与今天的四川地震相比,当年的唐山更见悲情。24万人在地震中失去生命,几乎家家户户都是家破人亡,但在当时特殊的政治氛围中,这个城市没有哭声。没有国外援助,没有心理抚慰,在“自力更生”的口号下,唐山人用十年的时间,自我疗伤,艰难完成了重建任务。

他们为此付出的代价是,简易房里一住便是几年甚至十年多,完成城市重建的时间。也比最初设想延长了一倍。

所幸唐山人当年的经历,已经不会在今天的四川灾区再发生了。

资料图片

 

俯瞰唐山防震棚区。唐山重建很艰难,地震棚一直延缓了将近十年。

唐山重建的时代氛围

1976年7月28日,唐山地震发生后,十万解放军驰援唐山,各级领导和各地救灾队伍前来救灾,大量伤员需要外运。当年在唐山机场任调度室主任的李升堂带领几名调度员,用耳朵听、眼睛看,全靠人工,完成了3000架次的飞机起降任务,最多时一天指挥飞机起降356架次。

当时的伤员不少是通过飞机转运到全国各地的,最多时一天送走两千多人,直到1976年8月12日铁路(北)京山(海关)线恢复通车才得以缓解。

常青非常幸运,家里没有人员伤亡。他的五户邻居跟着他一起到展览馆安了家,那里是部队的驻扎地,有医疗中心,供水充足。二十多人在一起过集体生活,一点都不寂寞。

1977年春节,华国锋来到灾区,和灾区人民一起过春节。在唐山工人文化宫,解放军盖起了简易大棚,上千干部聚集在一起,对中央的关心颇感安慰。而在常青家里,5家人聚在一起包起了饺子,没有肉,素馅的。大伙儿喝了点酒,算是庆祝劫后余生。

常青一直在外面拍照片。在那个年代,他每一张照片的面世,都极其艰难。

解放军救灾时,有随军记者拍摄解放军救灾的好人好事,但部队一撤,他们把照片全带走了。常青觉得自己有必要为唐山把地震现场记录下来。震后四五天的时候,他在拍摄解放军挖人,有战士过来问他,“有证明吗?”他什么也没有,于是相机被下了。战士押他到了救灾指挥部。

指挥部解释:这是我们的人。证件?我们连纸都没有,章子也埋了,等从天津买回了纸,我们再给工作人员办个证。如此才要回了相机。

新华社记者在地震现场拍摄时,也被维持秩序的民兵抓了。我是新华社的!记者说。民兵说:不管什么社的,先抓起来再说。

常青至今难以平静的一张照片——开滦煤矿青年矿工王树斌,在医院废墟中生存了八天八夜,最终被解放军战士扒了出来。他精神还好,轻声呼喊:毛主席万岁、解放军万岁。在他喊的一刹那,常青按下了快门。多年来他想起这两句话,内心仍震撼不已。

如唐山地震救灾过程中,正在机场最忙的时候,有记者找到指挥飞机起降的李升堂,递给他一张报纸。“这是干啥?”“批邓(小平)!”“我哪有时间批邓,飞机在天上等着降落呢!”“那你拿着报纸在草地里站着,让我照个相。”

重建规划从一张废墟里的地图开始

唐山重建的规划从震后十天开始。

1976年8月8日,国家建委组织的帮助唐山恢复建设的规划专家坐飞机来了,他们直接在机场边的空地上支起帐篷,安营扎寨。

时任唐山市建设局规划科的副科长赵振中,按领导要求赶到了唐山机场和专家们会合。来自外地的规划专家们,迫切需要找他了解唐山情况。

震后一片废墟。没有资料,没有图纸。赵振中回到已经倒塌的建设局办公楼,在废墟中幸运地翻出了一张1∶25000唐山地图,专家们就在这张图纸上,研究出了唐山的震后规划。

赵振中带着专家们四处跑规划时,灾后重建已经迅速展开。8月中旬,火车开始试运行(此时尚不载客),李升堂过去在铁路上做过军代表,和铁路部门熟悉,便带着人坐火车去了哈尔滨,买回了几车皮的小木头杆,为部队过冬搭简易房。

专家们在机场帐篷里一住就是三个月。其间赵振中带着他们沿着街道废墟走访整个城市。而李升堂仍然忙于调度飞机,曾安排专家们坐飞机察看地形。方案研究好后,10月初向国家建委汇报,11月向国务院汇报。1977年5月,新唐山重建规划方案得以批复。

震后重建之初的10月份,唐山全市动员灾民开建简易房,邻居间都相互帮助,用国家从各地支援的木料、砖和油毡、泥等物料,在马路边搭简易棚,终于赶在入冬前完成。解放军部队亦作了大量帮助,10月份之后陆续撤离。

赵振中用唐山话念起当年的民谣:登上凤凰山,俯首看唐山,遍地简易房,砖头压油毡。1986年仍可看到这一景象,花了十年多时间,唐山人才彻底告别“地震棚”(即简易房)。

让后人感喟的“自力更生”

在当时氛围下,一切都是“自力更生”——唐山不需要外援,而河北省,也强调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支援唐山重建的十万建设大军,亦主要来自河北,以“锻炼自己的队伍”。

“自力更生”精神可贵,但仍需面对废墟遍地的残酷现实,使得唐山的灾后重建尤其艰难。一些老干部反省,唐山重建过于强调“自力更生”,依靠自己的力量是没有错,但当时唐山自己并没有力量。

常青用一张照片,记录了当年唐山人民的艰难付出: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太太,带着一群解放军战士打铁。她头上围着围巾,前面是通红的炉火,背上是毒辣的阳光,汗水把衣服都浸透了。

这种精神无疑值得铭记。在记者的采访中,唐山人无不以此为荣。但许多人也承认,这客观上让唐山的恢复重建,延缓了不少时间。“10年重建,10年恢复,前后花了20年。”李升堂叹息说。

当时国家经济实力有限,亦处于历史的大转折时期。“四人帮”刚倒台,改革开放大局未定。“大事都忙不过来呢。”常青说。而在计划经济的条件下,重建的水泥、钢材和木材都由国家拨付,需较长时间的周转,这些也影响了唐山的重建速度。

另一个令人遗憾的地方是,在当时的政治口号下,新唐山的建设,迫切地期望抹去地震的痕迹,李升堂说,没有预料到多年以后唐山搞地震纪念时,发现几乎啥都没有了。

1977年冬天,常青接到唐山市委宣传部任务:联合国派了一个国际地震考察团过来了。二十多个外国人出现在唐山地震现场,这也是震后首次有外国人来到唐山。在倒塌的厂房边上,常青拍下了令他高兴的一张作品,当时距唐山地震刚过一年,他终于感到“政策明显放缓了”,“左”的影响正在消逝,唐山开始加速向一座城市回归。
(编辑:纨素)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