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两天就是我国传统的民俗节日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赛龙舟等传统项目外,端午节也是一个多民族的全民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长寿的节日。
相关专业人士指出,端午时节是一年中阳气至盛的时段,天气较烦闷,假如工作压力大,人体生理气血运行不顺,容易烦躁忧郁、心悸胸闷。情绪的变化,会影响脏腑的功能,亦可导致精神疾患,如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脾。端午节看似简单的习俗,却包含了很多有益身体健康的医理。
【赛龙舟】
每逢端午节之际,我国各地都有竞赛龙舟的习俗。龙舟竞渡,既带有浓厚的娱乐性和激烈的竞技性,又带有强烈的健身性,对于促进指、腕、肘、肩等关节的灵活,提高人体心、肺功能,发达上臂肌肉及胸大肌等,都是非常有益的。
【吃粽子】
粽子通常都是以糯米为主要原料做成的,粽子有南北之别,馅心有荤素之分。北方粽子一般都加入枣子或豆沙,制成甜味;而在南方则分成咸甜两种,咸味粽子可加花椒、绿豆以及猪肉、牛肉、火腿等肉类,丰富多彩,色味俱佳。而包粽子所用的竹叶或苇叶,具有清热除烦通便、生津止渴、助脾开胃等疗效。
【药物熏】
端午佳节来临之际,我国民间便喜用苍术、艾叶、白芷、雄黄等药物燃烧烟熏室内,让中草药的清香气味持续均匀地分布到室内每一个角落。据说这样能避疫驱邪,杀灭害虫,驱除四时秽浊不正之气。医药学家认为,这是一种很好的卫生习俗,不仅能预防疾病,同时还可以杀灭空气中的各种霉菌,对家庭器物、衣物、食物等,都有一定的防霉和消毒作用。
【挂大蒜头】
端午节,我国一些地方家家门前都挂大蒜头或火红的石榴花。据说,蒜头气味辛烈,祛病消炎;石榴花红似火,能祛疫灭菌驱邪。
【挂中草药】
端午时节,民间有采集艾叶、菖蒲插在门头窗户上的习俗,古人亦有“七年之疾,求三年之艾”的说法。端午节在门前挂艾叶、菖蒲这一习俗不仅我国有,在日本、韩国、越南、新加坡也有这种风俗。现代医学证明,艾叶能温气血,散寒湿;菖蒲药性苦温,芳香开窍。所以,端午节这天,人们都不失时机地采摘艾叶、菖蒲阴干收藏,或悬挂窗檐之上,备医百疾、驱逐毒虫。
【浴佩兰】我国江南有些地方,将端午节称为“浴兰节”。佩兰也叫零陵香,是一种芳香祛湿、通表、杀菌、防暑的中药,特别是对通透毛孔汗腺和散热有很大的益处,用此药物煎水浴身,不仅能清除皮肤上的污垢和预防皮肤病,还可以畅通毛孔,降低皮肤温度,有活血络、去疲乏、防暑热的功效。
【戴香袋】
端午节戴香袋是我国民间流行最早的习俗,做香袋多用白芷、丁香、苍术、佩兰、艾叶等中草药,研成细末装进袋子,让小孩戴在身上。这些中药都具有避秽、防疫、清神、益气、醒脑、散浊之功,挥发性很强。如苍术能祛风散寒、开窍;白芷可祛风解表,化湿通窍;丁香能芳香理气、温中降逆等等。所以,香袋不仅是互相馈赠的艺术品,还是很有疗效的防疫剂。人们在端午时节,随身携带一个香袋,就好像是带着一个作用非凡的“空气净化器”。
【饮雄黄酒】
《本草纲目》载云:雄黄能杀百虫,避百邪,其外用可治痈疮毒,虫蛇咬伤。所以,每逢端午节时,有些地方还在当天中午,喝上几口雄黄酒,以“解毒祛邪”,有的地方还用雄黄酒涂抹在孩子们的脸上,或用雄黄在小孩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据说这样做可以给孩子们防邪避秽,同时还能驱蚊虫,使孩子们不受侵咬。现代医学研究发现,雄黄中含有大量的硫化砷,是一种较强的致癌物质,不宜内服,只能喷洒在室内,可驱毒除秽,杀虫。
【剪窗花】
我国南方一些地区,在端午节前,便打开门窗,洒扫门庭,特别是窗子,一定要擦拭得格外亮堂,然后一些心灵手巧的妇女,便用各色彩纸剪成新颖别致的窗花,贴在门窗的玻璃上,这种风俗,不仅可以美化生活,同时也是一种好的卫生宣传形式。
【走百病】
我国北方,端午节流行一种“走百病”的习俗。这一天,人们起得特别早,都要赶在太阳还未出来之前,男女老幼走出家门,到野外的草地上或树林里游玩散步,据说这样能走掉百病。端午节走百病,虽然不能百病皆医,但趁早晨空气新鲜,到野外去散散步,对身体健康还是十分有益的。
(编辑:小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