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专题文章 >

漫谈吴地端午习俗:喝雄黄酒和佩挂香囊(2)

2009-05-24 12:19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佩挂香囊 香囊又叫香袋、香包、荷包,亦称佩帏、容臭。其制作和佩戴史至少可以上溯到战国时期,屈原《离骚》中有“扈江篱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佩挂香囊 

香囊又叫香袋、香包、荷包,亦称佩帏、容臭。其制作和佩戴史至少可以上溯到战国时期,屈原《离骚》中有“扈江篱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端午节,苏州风俗要戴香囊。吴中风俗历来竞尚丽巧,旧时绣制香囊是一项极重要的女红,每到端午节前夕,闺阁女子媳妇妯娌们就要早做准备,在自己做好的香囊上设计好新奇的文饰,再巧加刺绣,有十二生肖、狮子、双鱼、盘肠、花草、珍禽、瑞兽、蔬菜、瓜果等吉祥图案,香囊形状则长方形、正方形,也有三角形、棱角形、鸡心形、菱形、斗形、月牙形、扇面形等等,上绣有花、草、虫、鸟及罗汉钱等,款式极为精美,或者用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香囊多以棉布、丝绸为材,工艺讲究,需裁剪、刺绣、挖补、粘贴、缠绕,闺阁中各展手段显示本领,争奇斗巧,一旦完成,到时候拿出来交流品评,互相馈赠,“兰闺彩伴,各赌针神,炫巽争奇,互相投赠,新制日增。”(《吴郡岁划纪丽》)

苏州这种刺绣香囊,非常的小,香囊中盛雄黄,名雄黄荷包。大户人家,更讲究了,“镂翠叶五色葵榴、钿漆折扇、真结百索钗符、牙筒香囊、艾朵彩团巧粽之属” (《吴郡岁划纪丽》。

在端午,苏州人家会找来独头(不分瓣的)大蒜头,外面结线网装好给小孩佩带,称为“独囊网蒜”。另外,给小孩子戴的还有“袅羢铜钱”,用五彩丝线缠绕在铜钱上,或者做成虎头的形状,让孩子佩带腰间用以辟邪镇恶。以前端午节,各家会在早晨就给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据说,戴五色线可以避蛇蝎类毒虫伤害保平安。这种风俗其实是汉代以来民间端午缠五彩丝辟鬼兵的沿袭,也是佩带香囊习俗的前身。汉代的主要祛瘟饰物是朱索与桃印,朱索的作用是拴住人的魂魄,或圈住人的居处,以防止邪气侵害。

应劭《风俗通义》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或续命缕、避兵缯、五色缕、朱索,避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

“兵”是指五兵,既弓、矛、戟、剑、戈,代表战乱瘟疫,人们相信用这样的办法可以逢凶化吉,让小孩平安长大。所以,周处在《风土记》也说:五采系臂,谓为长命缕。五彩丝原来是缠在手臂上,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北朝妇人,五日宛转绳、长命缕,皆结为人像带之。”明清时代,朱索主要成为儿童的佩带物。明代田汝成《熙朝乐事》:“结五色丝为索,系小儿臂,男左女右,谓之长命缕。”

后来逐渐演变,把五彩丝缀编成方形饰物佩戴在胸前,开始向装饰性方面发展,六朝以后又出现了百索、条达、条脱、合欢索、宛转绳等名称。北宋时于端午日卖“百索”,《岁时杂记》“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南宋时“扑卖诸般百索,小儿荷戴,系头子,或用线结,或用珠儿结”,宫廷内“宰执以下”诸官员都用“百索彩线”结成“经筒”、“符袋”佩戴胸前, “经筒”、“符袋”就是现在的香囊了。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里面装的东西几经变化,有驱邪的灵符,有铜钱,有可辟虫毒的雄黄粉,最后还出现了外国进贡的新奇香料。唐朝同昌公主的步辇缀五色香囊,每出游芬香满路,就是贡品香料。

端午佩香囊,虽是一种民俗,可以装饰点缀节日气氛,同时也有实用的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能,是一种科学预防瘟疫的方法。夏季,各种传染病开始流行,古人为了确保孩子们的健康,用中药制成香囊拴在孩子们的衣襟和肩衣上,可以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 

端午香囊常用中草药除了雄黄,朱砂、香药外,还有其他中药材,如化浊驱瘟的苍术、白芷、菖蒲、冰片、牛黄、川芎、辛夷、艾草等。还有另类的蚌粉,如《岁时杂记》“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

旧俗,过了端午节就会把佩戴过的香囊扔掉,以弃除瘟病,今不多见。

(责任编辑:猪猪)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