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专题文章 >

胡锦涛五四青年节寄语当代青年勇担历史重任

2009-05-05 11:19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胡锦涛
在同中国农业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 (2009年5月2日) 胡锦涛 老师们,同学们: 在五四青年节即将到来之际,很高兴来到中国农业大学,来到充满活力的青年朋友中间。借

在同中国农业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

(2009年5月2日)

胡锦涛

老师们,同学们:

在五四青年节即将到来之际,很高兴来到中国农业大学,来到充满活力的青年朋友中间。借此机会,我代表党中央,向中国农业大学全体师生员工表示诚挚的问候!向全国各族各界青年致以节日的祝贺!

刚才,学校领导和师生代表作了很好的发言,听了以后很受启发。特别是在农村基层工作的大学生村官代表谈了自己的实践体会,即将到农村基层工作的毕业生代表谈了自己的人生选择,你们奉献祖国、服务人民的思想和行动令人十分感动。

今年是五四运动90周年。五四运动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树立了一座丰碑。五四运动以来,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和青年学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感召下,心系民族命运,心系国家发展,心系人民福祉,用青春和热血书写了中国青年运动的壮丽篇章。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广大革命青年冲锋陷阵、浴血奋战,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不朽功勋。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各条战线上的广大青年勇挑重担、艰苦创业,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了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当代青年解放思想、开拓进取,为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很不寻常、很不平凡的2008年,面对筹办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抗击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等一系列大事、难事、急事,广大青年和青年学生自觉担当、奋勇向前,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崇高的奉献精神,向祖国和人民、向全世界展示了当代中国青年崭新的精神风貌和优秀的整体形象。五四运动以来90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60年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30年的历史都充分表明,青年确实是我国社会中最积极、最活跃、最有生气的一支力量,确实是值得信赖、堪当重任、大有希望的!祖国为有这样的青年而骄傲,党和人民为有这样的青年而自豪!

当前,我国发展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特别是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不断蔓延和深化,由此带来的国际经济政治格局演变十分深刻复杂。从国内看,经过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但我国总体上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前进道路上还面临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尤其是受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遇到不少困难。中央在全面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今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制定并实施了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并初步见到了成效。只要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信心、同心协力、攻坚克难,就一定能够化危为机、逆境奋起,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进展、迈上新台阶。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五四运动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矢志追求并为之顽强奋斗的宏伟理想。现在,实现这一宏伟理想的光明前景已经展现在我们面前。当代青年对五四运动最好的纪念、对五四先驱最好的告慰,就是要在党的领导下,以执著的信念、优良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勇敢地担负起历史重任,同广大人民群众一道,奋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让伟大的五四精神在振兴中华新的实践中放射出更加夺目的时代光芒。

在开创祖国美好未来的征程上,青年学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下面,我给农大同学和全国广大青年学生提几点希望。

第一,希望同学们把爱国主义作为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正是因为有爱国主义这一强大精神支柱,我们中华民族才能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青年学生素有光荣的爱国传统,历来以爱国报国为己任,这是非常可贵的,应当继续发扬光大。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最鲜明的主题就是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希望广大青年学生把个人理想融入全民族的共同理想之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为祖国、为人民的不懈奋斗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