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也是“80后”
记:你在小说、作词、编导、创意、制片和演戏领域都有所涉足且如此出众,你是天生兴趣使然还是后天努力?
扎:我当年写小说时,冬天没有暖气,一个小房间里一桶水就可结满了冰。那种条件伏案几天几夜好像很刻苦,当你喜欢你投入进去后,没有所谓的吃苦,就是一种兴趣、一种爱好,就像我们经常说的:玩一样东西很投入。
记:看过80后作家韩寒、郭敬明等人作品并关注吗?怎么评价80后作家?
扎:我没看过韩寒、郭敬明的作品。我们这代作家都经历过80后,80后的概念是什么?就是20几岁成为作家嘛,我们当年也都是80后,也是20几岁就出道。我觉得80后的孩子们还是比较干净、比较阳光,这是他们自身的幸运。在互联网时代那么多大量资讯面前,还有那么多点击率,书还有几十万册,这就是他们的本事和智慧。
记:你看好网络文学吗?网络文学会成为未来文学的主流吗?
扎:应该会,未来就是网络。网络第一次革命是人人都可以成为作家,打破了过去作家、编辑、出版商、发行商的界限,剩下的就是大家互相看。
用电影保留时代精神
记:2004年,你在作家马原自编自导的作家电影《死亡诗意》中出演男主角,做演员和写小说哪个更刺激更过瘾?
扎:我特别不喜欢做演员,大多数摄制组就像一帮民工,到工地去该上班了,哗哗一天就回来了,影视是一个工业产物,每天到那个点上班,我两出戏都是看朋友的面子上去客串一把,当然也有好玩。像马原电影是实验电影,非常个性化的。这些年写些电影剧本,我觉得也挺好,
记:你曾担任撰稿、编辑、制片人拍摄过十几部电视纪录片,你的电视纪录片《八廓南街16号》曾获第十七届法国“真实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大奖”,是什么影像和内容、主题让你如此沉醉纪录片?
扎:我主要是担任制片和创意。纪录片是体现人文精神。我和一些合作者去记录哪怕是一个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但有很强烈的人文精神在里面。多少年后,人们再看片子,回望这个时代和民族曾经发生过的一些东西,以影像的方式永远保留这个时代曾有过的一种精神、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