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九十高龄的史掌元老人,写了近半个世纪的歌,创作数量达2000余首。被誉为“农民作曲家”的他,一直在用歌声来表达对祖国的深情。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之际,记者走进了老人的家中,听老人讲述他的人生故事。
出身音乐爱好之家“我出生在一个业余音乐爱好之家。我的爷爷、父亲、哥哥都爱好音乐,他们弹唱吹打都是好手。耳濡目染的缘故,我自小就喜爱音乐,喜欢唱歌。”
史掌元老人出生于太行山腹地山西昔阳县的“里安阳沟”。这个偏僻的小山村当年缺水缺粮,自然条件异常艰苦,老人只上过5年小学就辍了学。
“解放后,县文化局举办文艺训练班,组织农村音乐爱好者去免费学习。我报名参加,通过学习掌握了一些简谱等基本知识,以后又自学,开始作词作曲。”
“后来村里成立了业余剧团,我那时刚三十出头,是剧团的团长,也是导演,剧团一共四五个人,我们创作,然后带着大家唱。”
“我的第一首歌是《积肥小调》,反映的是大家团结起来搞互助生产。”当时,史掌元所在的里安阳沟村,也因为这首歌被评为全国第一个文艺活动模范村。“新中国重视群众文化工作,我们昔阳县当时是闻名全国的群众文化重点县,我们村是全国群众文化重点村。”
“尽管劳动很累,生活不富裕,尤其是‘农业学大寨’时,早上5时出工,晚上10时才能回来,但我一天也没停过写歌。说不上来为啥,我就好这个。当时搞什么,我就写什么。写身边的好人好事,直到现在还是这样。”
(责任编辑:猪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