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3军的前身是华北军区第3纵队。该纵队是由晋察冀野战军冀中纵队发展而成的。
1945年9月,冀中纵队由冀中军区第7、第8、第9军分区各3个团,第6和第10军分区各1个团组成。纵队司令员杨成武,副政治委员李志民,下辖第11、第12、第13旅。
冀中纵队于1945年9月17日,由冀中河间、天津以西、保定以南地区出发,于10月初到达张家口附近集结。10月18日,纵队首长率第11旅和第13旅参加绥远战役,解放了绥东广大地区,歼灭国民党军一部。同时,第12旅解放了察南之蔚县、广灵和暖泉镇,肃清了察南残敌。
1946年3月,纵队奉命将第11旅旅部及第33团,第13旅的第38团调归冀中军区,同时将教导第二旅第5团、独立团和冀中军区第2纵队所辖之第73、第76、第81团及独立第2总队编入冀中纵队。6月,冀中纵队改名为晋察冀野战军第3纵队,司令员杨成武、政治委员李志民,下辖第7旅和第8旅。1946年7月3日,纵队发起围攻大同战役,攻占大同北关、南关等11处外围据点。当该纵队正准备攻城时,因敌增援,再战不利,遂于9月16日撤围。纵队首长率第8旅及各军区的5个独立旅,发起平汉路破击作战,第8旅连克定兴、固城、北河等据点。第7旅归第1纵队指挥,在怀来地区阻敌向张家口进攻,在南辛堡歼敌第325团、第327团各1个营。11月3日至12月6日,第3纵队先后在涞水、易县、满城地区歼国民党军第361、第388团及第363团一部,粉碎了敌人的进犯。
1947年1月,察哈尔军区独立第11旅编入第3纵队序列,改为第9旅,同年春,杨成武任晋察冀野战军第二政治委员,郑维山任纵队司令员,胡耀邦任政治委员。
1947年6月中旬至1948年10月底,第3纵队参加青沧战役、第1次和第2次保北战役、清风店战役、石家庄战役、察南战役、冀东阻击战、平绥东段破袭战等战役战斗。
1949年1月,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第3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3军,隶属华北军区第19兵团建制。郑维山任军长,王宗槐任政治委员,易耀彩任副军长兼参谋长,龙道权任政治部主任。
原辖第7旅改称第187师,张英辉任师长,刘光裕任政治委员;
第8旅改称第188师,宋玉琳任师长,李真任政治委员;
第9旅改称第189师,杜喻华任师长,蔡长元任政治委员。
第63军组成后,12月初,参加平津战役,配合第64、第65军将傅作义的第35军包围干新保安,并击溃了向新保安增援之敌第16、第104军。
北平和平解放后,第63军干1949年3月奉命入晋,同兄弟部队会攻太原。4月19日,完成扫清城南外围据点的任务;24日,围城部队发起总攻,该军从4处突破敌人的城防,攻入城内,配合友邻部队解放了太原。
1949年6月初,第63军由太原出发,随第19兵团划归第一野战军建制,7月初到达三原、富平地区,至1949年底,第63军先后参加了扶眉战役、陇东追击作战、兰州战役和解放宁夏的作战行动,协同第一野战军主力解放了西北陕甘宁地区。
1950年1月至11月初,第63军在三原、耀县、蒲城地区整训、开荒生产,在黄龙山、马拦山开荒17万亩;同时抽一部分部队参加修建天(水)宝(鸡)段铁路,为支援国家建设作出了新贡献。
1951年2月10日,第63军在军长傅崇碧、政治委员龙道权率领下,进至辽宁凤凰城地区集结。15日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人朝作战。在朝鲜,第63军参加了第五次战役和以后的坚守防御作战。涌现出吕玉久、张明禄、张渭良、卢耀文、刘光子、李吉武等功臣和英雄模范人物8000余人。全国有名的战斗英雄郭恩志就产生在这个部队。1953年9月,第63军从朝鲜回国。
(责任编辑:荩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