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专题文章 >

彭光涵:国旗诞生的历史见证人

2009-09-12 14:3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佚名
曾任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副主任的彭光涵,广东陆丰人,幼年随家人移居马来亚。

1949年9月21日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是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作准备的。为了把这个会议开好,3个月前即成立了以毛泽东为主任、周恩来、李济深等4人为副主任的筹委会。筹委会下设6个小组,其中第六组负责拟定国旗、国歌、国徽、国都、纪年。该组组长为教育家马叙伦,副组长为北平市长叶剑英和作家沈雁冰。组员由张奚若、田汉、马寅初、郑振铎、郭沫若、翦伯赞、钱三强、蔡畅、李立三、张澜、陈嘉庚、欧阳予倩、廖承志等16人组成,而秘书则是彭光涵。

曾任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副主任的彭光涵,广东陆丰人,幼年随家人移居马来亚。抗战爆发后,因在当地从事进步活动,1940年初,他被英国殖民当局逮捕並驱逐出境。他原名彭海涵,光涵这个名字,是他途经重庆北上时,为了安全起见,在红岩的八路军办事处,由周恩来建议改的。进入内地后,他先到晋东南抗日根据地,后在延安中共中央海外工作委员会的海外干部训练班学习和工作。抗战胜利后随军到东北,1949年4月奉调南下北平,任中央统战部侨务专职研究员,参与新政协的筹备。

下面重点叙述国旗诞生的经过以及彭光涵在小组领导下所做的具体工作。

长期的战争使人们无暇顾及诸如将来新国旗这样的具体事情,对国外的相关资料更是不了解。接到任务后,彭光涵首先要做的便是到北京图书馆、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图书馆收集世界各国的国旗图样。这对后来的工作帮助很大。

为了广泛征求各界人士的意见,有七大报纸刊登了征集国旗等方案的启事,到截稿时,仅国旗一项,即收到海内外寄来的信函1920件、图案2992幅。每天,彭光涵都要骑着自行车从中南海把这些来稿送到北京饭店的小组办公地。根据周恩来的具体指示,他还把初稿的图案分类成册送审,並给每个图案编号,但不写作者姓名,以避免审阅人带有偏见。

象征中国人民大团结的红地五星红旗,是在截稿前两三天才收到的。当时马叙伦、田汉、郭沫若等人认为这个图案有新意,不仅美丽大方,而且十分简洁,但五星内有镰刀锤头不好,建议删去后可作为复选稿。彭光涵根据小组和周恩来的意见,重新画出图案,并骑自行车到前门大栅栏的一家制旗社赶制出第一面绸料的五星红旗,后来,这面五星红旗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获得毛主席的首肯,並在政协会议上被一致通过。

2005年,郑奕钧同志曾写过一本近30万字,名叫《彭光涵的往事和今事》的传记,书中称他是五星红旗诞生的历史见证者。这是恰如其分的。60年过去了,首届政协国旗等方案小组的成员,除彭光涵依然健在外,均已辞世。当年最年轻的彭光涵31岁,现在已到91岁高龄了。令他感到自豪和欣慰的是,作为海外华侨的代表,在新中国大厦的奠基礼上,他曾经尽过自己的绵薄之力。

(责任编辑:猪猪)

相关推荐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