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专题文章 >

宜沙战役

2009-09-15 11:27
来源:小说书楼 作者:佚名
1949年(民国三十八年)7月,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一部在湖北省宜昌、沙市地区对国民党军的进攻战役。

宜沙战役

1949年(民国三十八年)7月,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一部在湖北省宜昌、沙市地区对国民党军的进攻战役。

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占领武汉后,据守鄂西地区的国民党湘鄂边区“绥靖”公署主任宋希漳部第14、第20兵团共6个军及保安团队约10万余人,布防于秭归至郝长江两岸及其以南地区,置重点于宜昌、沙市,企图阻止解放军渡江南进。

第四野战军司令员林彪、第二政治委员邓子恢令第13兵团3个军、第14兵团之第39军及中南军区之湖北军区部队一部共25万人,发起宜沙战役。6日,解放军对宜昌、沙市之宋希潦部发起攻击。9日,第47军第141师与国民党军第2军第9师在观音寺地区遭遇,歼其一部,第38军第114师进占荆门。10日,第47军第140师在南漳坝与国民党军第124军第223师一部发生战斗,第114师在两河口强渡漳河,并歼守军第2军第164、第169师各一部。

宋希濂发觉解放军的企图后,即令全线后撤。第13兵团迅速发起追击。11日,第140师在罗家坡击溃守军第60师及保安第2旅。12日,第139师在土门垭追歼守军第2军第91、第164师及保安第4旅各一部,第141师在双莲寺附近截歼由当阳西撤之第9师一个团大部,第114师占领鸦鹊岭。此时,宋希濂各部主力先后撤至宜昌、江陵、沙市等地及沿江一线。

解放军以第49军包围沙市、江陵,以第47军及独立第1、第2师及第38军一部包围宜昌,并以第38军一部在古老背渡江迂回宜昌南岸之磨鸡山,堵击可能由宜昌渡江南撤之国民党军。14日下午第49军完成对沙市、江陵的包围,15日晨攻占沙市,午间续克江陵,歼守军第64师一部,俘其1700余人,其余守军渡江南撤。第47军于14日黄昏对宜昌发起攻击。宜昌守军第124、第2军及保安第4旅等部,于14、15两日,利用夜间先后渡江向三斗坪方向撤退;江南第15军、第79军等部亦向西逃跑。第47军于16日3时进入宜昌,17时先头部队渡江追击逃军,17日在三岔口、响铃口地区歼第2军后尾500余人。第38军一部于16日在古老背、沈家店、王家渡等地渡过长江,17日占领白洋、宜都、林江等地,18日占领长阳。鉴于宋希濂部已退逃湘鄂西部山区,解放军遂停止追击,结束战役。

点评:此战,解放军共歼灭国民党军正规军4个团,地方军两个旅零两个团计15340人,其中俘敌11400人,毙伤2980,投诚960。我军虽发起追击,打开了南进湘西大门,切断了宋希濂部与白崇禧部的直接联系,但因敌军经接触立即收缩,加之山多路窄,道路泥泞,我军装备笨重,部队行动迟缓,以致未能抓住敌之主力,仅歼其后尾一部,但未能实现歼灭宋部主力的预期目的。

此战是是第四野战军主力南下后第一次作战,之所以未达到预期的歼敌目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对白崇禧集团力避与我决战的行动特点认识不足,因此采取了通常情况下的诱歼敌军和近距离迂回包围的部署,使敌得以迅速逃脱。其次是部队初到南方,不熟悉水网稻田地和山地作战特点,而且不习惯南方气候水土,没有配发蚊帐、雨具,病员增多(一般连队发病率占25%,严重者达70%以上),严重的影响了部队的战斗力。

(责任编辑:风霜一剑)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