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旋律;自主创新,贯穿新中国成立60年我国国防科技建设的全程。
多年来,国防科技战线的科研人员清晰记得两个故事。
1955年,钱学森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陈赓问他:“中国人搞导弹行不行?”钱学森回答:“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中国人比他矮一截?”
1960年,前苏联政府照会中国政府,要撤回在华工作的全部专家。聂荣臻元帅来到导弹研究院,拍着桌子给科研人员鼓劲:“靠人靠不住,也靠不起。逼上梁山,咱们自己干吧!”
60年风霜雨雪,60年辉煌历程。经过一代代国防科研战线工作人员的自主创新,富国强军,正一步步变为现实。
“两弹一星”
中国成为有重要影响的大国
建国初期,法国著名科学家约里奥•居里,对即将返回祖国的中国科学家杨承宗说:请转告毛泽东主席,你们要反对原子弹,必须自己要有原子弹。
中国需要和平,但和平需要武器。
1950年,毛泽东一连3次观看军械部门组织的兵器展览。他说:无论抗美援朝战争的结果如何,都要搞国防工业的建设与军工生产。
那是个一穷二白的年代。整个中国处于极度匮乏状态;那是个不懈奋斗的年代。一批风华正茂的科学家毅然放弃优厚待遇,纷纷回归祖国,成千上万的志愿军官兵还没来得及洗去上甘岭的征尘,便消失在鲜花的海洋中……中国人拿出了“当了裤子”也要自主创新的志气和勇气创造出神话般的奇迹——
1960年11月5日,我国制造的第一枚导弹在巴丹吉林沙漠腾空而起,准确击中目标;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爆炸成功,壮丽的蘑菇云似出鞘的利剑;
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罗布泊闪射出比一千个太阳还耀眼的光芒;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飞向太空,“东方红”乐曲随着卫星的游弋响彻寰宇……
当一个民族真正要崛起的时候,是任何外力都阻挡不了的。事隔数年,邓小平语重心长地说:“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与此同时,在“两弹一星”研制者身上体现出来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成为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和不竭的力量源泉,开始在中华民族的热土上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