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闲来无事,我决定自己做西餐吃。到市场上买了牛扒、土豆和水果等,开始烤牛扒、做沙拉……”一位市民在自己的“博客”上如此写道。如今,对于市民来说,吃西餐不再是一件新鲜事,西餐甚至“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普通人家的桌上菜。
西餐
“我们端着盘子,一面沿长桌鱼贯而行,一面随意选取自己喜欢的食物。我满载而归,还‘顺手牵羊’,拎了两之上好的国光苹果。谁知回到座位上,同来的老李竟还端坐着。他在等着上菜。……同座客人,虽说不少都使不惯刀子和叉子的,却也都不得不左举右舞的。这里不预备筷子。”这是一位作者于1988年发表的一篇描述自己第一次享用自助餐的文章。说起“不懂吃西餐”的笑话,几乎每个吃过西餐的市民都能讲出一段故事来。
今年40多岁的曾女士说:“我第一次吃西餐是在90年代初期,当时才20多岁,想赶赶潮流,就和朋友一起到国际大酒店的‘璇宫’吃西餐。不吃不知道,一吃才发现,原来有这么多学问。”曾女士说,虽然她事先向朋友打听过刀叉的用法,可是真正“实践”起来还是觉得很别扭。而随面包一起送上来的牛油,也让曾女士端详了好一阵子。“我和朋友一直对这个奇怪的食物很感兴趣,不知道怎么吃,又因为害羞不敢问服务员。最后经过讨论,决定用白开水把它泡开喝下去。”说到这,曾女士哈哈大笑,“还好服务员刚好走过,及时制止了我们的举动,并耐心地向我们解释牛油的吃法,不然我们可能会傻乎乎地喝下一肚子的‘牛油汤’。”
不过,这种笑话现在已经很少出现。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各式各样的西餐厅开始出现在汕头的大街小巷,西餐开始走向大众化。如今,漫步在汕头街头,随处可见环境幽雅、饮食文化别具一格的西餐厅。随着西餐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市民在吃西餐中接受西方文化,有的甚至在家里做起了西餐。做外贸生意的林女士由于经常接触外国客户,对西餐的认识也比较早。平时没事的时候,她就很喜欢在家“自制”西餐。“我会做吞拿鱼三明治,水果沙拉,咖啡,珍珠奶茶,还会煮咖啡。这些都是外国客户教我的。”林女士说,以前很多材料都要到香港买,现在汕头一些酒店用品的商铺就有卖,而且还有咖啡专卖店,想自制西餐比以前方便多了。
眼光在变,心态在变。从不会吃西餐,到自己做西餐,这个细节不仅反应了饮食文化在汕头的发展,也折射出市民心态的变化。汕头某酒店西厨行政总厨王健文从21年前西餐厅开业时就在这里工作,可谓是“元老级人物”。从一个普通的西餐厨师到西厨行政,王健文见证了西餐在汕头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和汕头人饮食观念的改变。他说,以前市民吃西餐,大多是为了“凑热闹”,满足好奇心;如今,更多的市民把吃西餐当成一种精神享受的过程,从开胃菜,到头盘,到沙律,到汤,到主菜,到面食,再到甜品、水果、咖啡,一口一口慢慢品尝。每年情人节等“洋节日”到来,市民还会携伴侣到西餐厅“浪漫一把”。西餐刚刚在汕头起步时,来“尝鲜”大多是年轻人,如今,中年人也逐步接受了西餐文化,越来越多的中年人愿意走进西餐厅品尝。王总厨说,如今市民在外出就餐时,更看中精神上和口味上的双重享受,因而西餐的做法也应该与时俱进。我们力求把西餐当成艺术品来做,让市民在吃西餐的过程中,视觉上也能得到一种愉悦的享受。
(责任编辑:猪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