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从大师舒尔茨
投奔大陆不久,林毅夫便进入北京大学经济系学习政治经济专业。对于林毅夫的“弃暗投明”,当初许多人并不了解。林毅夫最初想上的是中国人民大学,可是,校方以其“来历不明”将之拒之门外。在北大,林毅夫以其既谙熟西方经济学理论、英语口语又非常流畅的优势,很快即在同学中脱颖而出。
1980年,刚刚对外开放的大陆迎来了一位尊贵的客人——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芝加哥大学荣誉教授西奥多·舒尔茨。舒尔茨自然不会放弃到中国的最高学府北京大学宣讲他的经济学理论的机会。当时,北大为找一个翻译颇费了一番心思,林毅夫荣幸地成为给舒尔茨做翻译的惟一人选。这个意外的机会,为他打开了通往世界经济学最高殿堂的大门。
舒尔茨对林毅夫的翻译非常赞赏。一天,舒尔茨问林毅夫:“你想到美国读博士吗?”林毅夫不假思索地说:“想呀。”
林毅夫本以为舒尔茨只是随口说说而已,没想到舒尔茨回美国后不久,正式将林毅夫推荐到了美国芝加哥大学。能师从诺贝尔经济奖得主舒尔茨,是许多经济学人士梦寐以求的事情,林毅夫自然欣喜若狂。1982年,林毅夫从北京大学毕业,怀揣经济学系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学位证书,他远渡重洋,来到了现代经济学的大本营芝加哥大学,师从舒尔茨,学习农业经济。
在芝加哥大学求学期间,林毅夫申请了全额奖学金。身在台湾的家人十分挂念林毅夫,当林毅夫所需的学费和生活费不足时,台湾的家人曾给他汇款资助。不仅如此,即使在林毅夫已功成名就的今天,其哥哥林旺松还出资在北京大学设立中国经济研究奖,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得以于2000年开始每年举办全国“经济学优秀大学生夏令营”活动,以促进中国高校经济学优秀大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加强青年学生与经济学家的联系,并从中选拔学生继续深造。
与妻子儿女相聚异国
林毅夫的妻子名叫陈云英,与林毅夫一样,陈云英也出生于台湾。两人婚后,感情非常融洽。陈云英在一所中学里教授语文。一天下课回到家里,林毅夫给陈云英端来一杯开水,然后坐在她身边,一本正经地说:“如果我不见了,你可能要像王宝钏一样,苦守寒窑十八年……”陈云英以为只是一句玩笑话,没想到,1979年5月16日夜里,林毅夫真的突然不见了。
当时,陈云英的大儿子已经三岁了,她又身怀六甲。家人都以为林毅夫不在人世了,立了林毅夫的牌位。但是,生性倔强的陈云英坚决不相信丈夫已去世,她经常以泪洗面,坚持“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数年后,陈云英突然接到林毅夫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的消息,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她欣喜若狂,当即决定前往美国,与丈夫团聚。1983年,陈云英带着6岁的儿子和4岁的女儿,辗转赶到美国,见到了魂牵梦萦的丈夫。
在美国的4年中,陈云英和林毅夫不在一个城市,没法互相照顾。陈云英一边带孩子,一边上课写论文,花一年半时间拿下了美国爱丁保罗大学特殊教育硕士学位,31岁开始攻读华盛顿大学的博士学位。好多次,她刚给孩子做完饭,接着又跑进教室,身上散发出一股浓浓的中国炒菜味。她最终坚持下来了,拿到了博士学位。1987年林毅夫回国,同年的6月18日,陈云英在通过博士论文答辩后的第八天,就追随丈夫回到了北京。
在祖国陈云英的事业蓬勃发展。由于她成绩突出,曾多次受到国家教委及残联的表彰,还被推选为全国青年联合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委员,多次与林毅夫一起参加全国政协会议,被人们称为“夫妻议政”的典范。
陈云英是我国第一个拥有特殊教育博士学位的专业人才,在我国是首屈一指的特殊教育专家,如今已成为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带头人”。
参与“十五”计划起草
1987年,林毅夫回到了中国,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从海外归国的经济学博士。
林毅夫先是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所工作,任副所长,3年后调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副部长。
1990年,林毅夫关于1959—1961年中国大饥荒的论文《集体化与中国1959—1961年的农业危机》在国际顶级经济学杂志之一的《政治经济学期刊》上发表,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争议。1992年,他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中国的农村改革及农业增长》一文,成为一段时间发表于国际经济学界刊物上被同行引用次数最多的论文之一,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为其颁发了经典引文奖。这两篇文章一举奠定了林毅夫在国际发展经济学和农业经济学界的地位,一些欧美的中国问题研究机构视林毅夫为中国农业经济与社会问题的权威,屡次邀请他出国访问研究。
1993年,林毅夫获得美国国际粮食和农业政策研究中心1993年政策论文奖(每年一位),并以《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获得中国经济学最高奖——孙冶方经济学奖。他在2000年出版的著作《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的第四章《价格双轨制与供给反应:理论与来自中国农业的经验证据》,再次荣获孙冶方经济学奖(第九届),其他的获奖更是不计其数。
1994年,林毅夫回到母校北京大学,联合多位海外留学归来的经济界人士,共同成立了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并出任主任一职。如今,该中心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学研究的大本营。2001年10月,在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推动下,首届中国经济学家年会在北大召开,成为中国经济学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