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经常听妈妈说她看不惯年轻人的装扮,现在她依旧不喜欢穿着暴露的女孩子。爸爸很豁达,他说这就是历史,国家有国家的历史,百姓有百姓的历史,人不能跟历史较劲。
回过头来看看,每个年代都有它的时尚,这里的时尚是个宽泛的概念,并不局限在服装领域。你说,80年代的文学青年算时尚吧,但他与服装有多大的关系呢?
在此回顾一下建国六十周年的时尚变迁吧。
50年代:建设祖国成为崇高时尚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各行各业的劳动者都鼓足了力量去建设祖国。人们建设祖国的热心是空前的,用人名就可以说明一切。从1900年到1948年,全国只有17人以“建国”作名字,但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全国名为“建国”的人约有96万,名为“国庆”的约有40万,这些人多出生在五十年代。
中国人的名字可以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他寄予了父母对子女,对一个时代的期望。除了“建国”和“国庆”外,那个时候取名常用到的词语还包括“建军”、“爱国”、“爱民”、“爱军”、“卫国”、“卫民”、“援朝”、“红旗”、“胜利”……
建设祖国,保家卫国是全中华民族的时尚,哪怕仅仅是子女的名字。
建设祖国成为崇高时尚
60年代:上山下乡体现政策时尚
意气风发的年轻人是最响应国家号召的一个群体。年轻人呆在家里做什么,去,咱们到农村去。“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于是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从城里来到了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若干年后,有的人对农村充满了眷恋,有的人不愿在提起那段岁月。如今,当年的知青们已经成为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主力,他们依旧怀念留在农村的日子和曾经的青春年华。在广阔天地里度过了少年和青年时代的这代人有共同的感受——决不后悔。当然,上山下乡运动也减小了城乡间的差别与隔阂。
响应号召是那一代人的时尚追求。
70年代:膜拜军人引领时尚
时尚从高高在上的热情和崇拜转向左右生活生活的元素,时尚也就真的归回时尚了。
70年代,建国初期出生的孩子们已经成了社会的主力军,他们年少时膜拜军人,加之整个社会对军人的敬仰,关于军队和军绿色的军用品成了那个年代的时尚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