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专题文章 >

六十年巨变:住房变化记录时代脚印

2009-09-23 11:33
来源:和平论坛 作者:钟美兰
房子始终倾注着人们的无限希冀与憧憬。今年68岁的汶川县威州镇布瓦羌寨村民马明善,亲身经历自家羌屋60年来的四次变化。

房子始终倾注着人们的无限希冀与憧憬。今年68岁的汶川县威州镇布瓦羌寨村民马明善,亲身经历自家羌屋60年来的四次变化。

羌屋60年来的四次变化

民国时期:全家人三年工钱换来“垮垮”房

小时候用柱子撑起的“垮垮”房,构成了马国善最初的记忆,1楼1底的土木结构房,底层关牲畜,人住楼上。吃饭时,自下而上的阵阵臭气自不必说,楼上的有些木板已经脱落,必须用几根木头支撑才不至于倒塌。

“就那样的垮垮房,也是父母、爷爷全家人打了三年的工才换来的。”如今已是爷爷的他,诉说爷爷的历史,那是1935年,没有地没有房的他们,靠一年到晚给人打工养活自己,打了三年工,佃农说没有钱了,直接给了一间摇摇欲坠的房子了事。

全家人无可奈何之余,便有了一丝丝庆幸,“我老汉(爸爸)盼星星盼月亮,盼着有自己的房子,虽然不是自己建的,终究有了落脚的地方。”

1966年:90平方米的羌屋建了三年

“垮垮房”一住便是三十年,“那房子跟烂衣服一样,缝缝补补又三年,到了66年,眼看就要倒了,不得不建房。”

正当全国轰轰烈烈闹革命时,马国善所在的布瓦村迎来了羌屋的建国以来的建设高峰。布瓦村民依山而居,建房亦就地取材,木材远在山边,却无路可通,没有能力购买建材的布瓦人,穷则思变,集体组织村民上山披荆斩棘,开出一条取材的道路。

建房的困难可以想见,“打地基,用了一年的时间;准备木材,用了一年的时间;建房,又用了一年。”高3.5米、90平方米的1楼1底羌屋(楼底住人,楼上丢放杂物)1966年开始起地基,1969年才搬进去了,和马国善同时入住新房的还有几家亲戚。

“我们修房修了三年,就和亲戚箍(挤)了三年,我们房子修好了,就轮到他们和我们箍了。”房子就在“你挤我,我挤你”中轮修。

“居者有其屋”,这个千百年来无数人追求的梦想,马国善终于在国家最动乱的那一年得以实现。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