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二十多天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在中国过春节家家户户都要张灯结彩,挂红灯,贴对联,放鞭炮。 “爆竹一声除旧岁,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目,总把新桃换旧符。

在过二十多天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在中国过春节家家户户都要张灯结彩,挂红灯,贴对联,放鞭炮。
“爆竹一声除旧岁,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目,总把新桃换旧符。”
记得小时候,我们家住的是中国式的砖瓦房,有一个小院,门前有一个中国院式的门楼。每年过年父亲都要亲自做个大灯篓挂在门前。我总是问父亲什么时候做,总是围着父亲转,喜欢看父亲做灯篓,父亲做的灯篓都是用方木条做的,四四方方的大灯篓,做好后都是母亲用大红纸糊上,高高挂在门口。除夕晚上,从屋里拉出一根电线,天一黑就接上电源。顿时小院鲜活起来,亮起来,薄薄的红纸透出红色的光芒,闪烁着耀眼的色彩,映照出红彤彤的节日气氛,那样喜庆、祥和、安宁。记得我们那里还有个讲究,除夕晚上不让关灯,门前的大红灯都是一直点到天亮。
我喜欢大红灯篓,一年又一年,到了上中学后,我也开始做大红灯篓了。
小时候,我就喜欢琢磨,也看了很多图片,研究各式灯篓的做法,我做过很多灯篓,四角、六角、圆的,一直想做走马灯,但都没有成功,没转起来,气流没掌握好。不管怎样我做的灯篓和父亲的不一样。我总是喜欢别出心裁。记得第一年,我跟父亲要了些木条,做了个六角灯篓,糊上粉红色的纸,我还把画画的特长用上,在做好的灯篓上画上各种图案。那是我的第一次杰作,印象很深。
以后我也尝试做各种样式的灯篓,最难做的是圆圆的大红灯篓,那是用铁丝做的,难度最大的是糊纸,灯篓弧度大,纸不好糊,记不得也不知费了几张纸。但做起来挂在门上效果也很喜庆、很大气、很壮观,节日气氛那个更浓烈。
小时候的事情想起来都是那样的难以忘怀,那个年代、那个年味、那亲情、那乡情、那友情、那里的一草一木都有不一样的情怀。
前几天我把家里的红灯篓找出来,那是去年夫人在市场买的,小灯篓做工好,红绸布料也好,灯篓镶嵌的金边更增加了灯篓的档次,挂在阳台也很喜庆。但每年挂灯篓的感觉和小时候做灯篓的感觉就是不一样,过年的感觉也没了年味。
我总是想小时候那年过的多浓啊,气氛多热烈啊。如今,那味道、那感觉永远找不回来了。
(责任编辑:记忆海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