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忘记,在故乡里过春节,那场面是真感人啊!这边,锣鼓喧天,声齐鸣。那边,龙飞凤舞,踩高跷的,扭秧歌的,喜气洋洋,快快乐乐蹦地欢。村子里,大人,孩子都穿上新衣服,

眨眼2010年,已经过了半月。从元旦过去,人们就期盼着春节的到来。最近,从电视台和众多新闻媒体,都在通过铁路、水路、航空的旅客数量,报道人们过春节的情景。通过这些报道,看得出,春节这个传统的节日,在中国国民心中,是何等得重要,从而,也再现我们中华民族浓厚的文化气息,充分表现出了家、国家,人与人之间那珍贵的情感!
对于自己来说,不管是家庭,还是事业都很如意。但是,面对春节,总感觉,家庭再幸福,并代替不了那来自心底的,对那些久违亲友的思念,特别是小时候在农村过春节的场面心灵依旧。
难以忘记,在故乡里过春节,那场面是真感人啊!这边,锣鼓喧天,声齐鸣。那边,龙飞凤舞,踩高跷的,扭秧歌的,喜气洋洋,快快乐乐蹦地欢。村子里,大人,孩子都穿上新衣服,个个都是笑脸盈盈。那时候,我还特别羡慕军人的家庭。大年初一,全村的民兵、学生一起敲锣打鼓去给军属拜年!
光阴似箭,最美不过少年,记得小时侯,从快到腊月开始,就算计离大年三十还有多少天,一天、两天、三天......每天都掰着手指头数啊数,不知道怎么那么难熬,时间过的是那样的慢。想想那时候,盼什么哪?无非就是,盼着过春节吃好的、穿新衣服,而且,到那时,爸爸妈妈也不忙了,可以天天守在家里,回到家里真幸福。
一到了腊月初,家家户户宰猪、杀鸭。我们家里,妈妈每年都养一头大猪,一般是300斤左右。一是为了年底卖点零花钱;二是为过年自己享用。那时侯,爸爸的倡导,卖一半,留下一半。生活虽然不富裕,但是,父母从来没有愧对过我们,每年的春节都会准备上丰盛的年货,可口的食品。
那个年代,村子里还没有电动磨面机,一切得靠人力。不过生产队那个大家庭也很好,一到腊月就安排,每户轮流着用队上的牛和毛驴拉碾子、拉磨,为春节准备好米和面。大概在十几,家里就天天蒸干粮了。平时,不舍得吃细粮,都得留着过春节吃。每天妈妈都是忙到深夜,爸爸也时而配合。妈妈的手很巧,蒸一锅馒头,蒸一锅发糕,一锅,又一锅,蒸出来的干粮都放到一个大缸里,能吃一个正月。记得,妈妈蒸的干粮还有好多花样,枣山、桃子、小刺猬等。有的馒头上还点上红点,美丽极了,真的让人见了垂涎三尺。
腊月二十九下午,我家的大厅里就挂上家谱。到了三十早晨,就去请过世的爷爷奶奶,让他们都到家里来过年。在家谱的前面放着一张桌子,上面给老爷爷奶奶供上好多、多好、好吃的。
三十晚上,家里的院子里,亮亮的。在每个窗户的外窗台上,妈妈都点上了好多小灯盏,记得小灯盏是黑瓷的,灯芯是用棉花搓成的,里面烧的是棉花籽油。爸爸妈妈的脾气很好,不少小朋友都喜聚我们家里,玩地好开心,有时我们兴奋地大喊时,妈妈总是轻轻地给我们摆摆手示意要我们小点声音。当我们感到惊讶时,妈妈说,老奶奶爷爷来家里过年了,在家谱前面,需要静一些,得小声说,不要大声的喊,这样表示对长辈的尊敬。因此,我们讲话,就凑在耳朵上说。我明白了,这也是后代惟一能做得了,要不以什么表示对老辈的孝敬啊!等到失去老人以后真得没有晚辈在表现的机会了,只能是每年一次把老人的灵魂请回家。
记得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第一个春节就是在单位过的,三十晚上,鞭声后,伙伴们都在默默地流泪,那时候,都是十七、八岁的孩子,真是想家呀!我也同样的是那样的难受,从那时,才真正体会到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