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育南(1898年—1931年2月7日)
革命烈士。1898年12月出生于湖北黄冈,小林育英2岁,长林彪8岁,和林育英同一曾祖父,和林彪同一祖父,为堂兄弟。早年就读于武昌中华大学中学部,1915年,入武昌中华大学附中。1917年10月参加恽代英组织的互助社。1918年5月,积极参加武汉学生反对北洋阀与日本帝国主义签订卖国条约《共同防敌军事协定》的斗争。1919年3月,与同学胡业裕等在中华大学发起组织“新声社”,出版《新声》半月刊。“五四”运动爆发,与恽代英、陈潭秋等组织和领导武汉罢工、罢课、罢市的斗争,为武汉学生联合会负责人之一。同年6月,受武汉学联的委托,前往上海参加全国学生联合会的工作。不久,回到家乡,在八斗湾创办浚新小学。1920年春,与恽代英等在武昌创办利群书社、利群毛巾厂。同年考入北京医学专科学校,常去北京大学与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成员一起研讨马克思学说。1921年7月,与恽代英等在黄冈浚新小学发起组织“共存社”。中国共产党诞生后,立即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从事工人运动。 1922年5月,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武汉分部主任,与其他同志领导汉阳钢铁厂大罢工,并筹建起全国第一个地方总工会——“武汉工团联合会”,任该会秘书主任。先后参与领导、组织了同年9月,粤汉铁路武长段工人为反对资本家无故开除工人再度举行罢工,他草拟《告国人书》等罢工文告,并亲自指挥罢工斗争。发动武汉各工团组织“粤汉罢工后援会”,声援罢工工人。同年10月,任湖北省工团联合会秘书主任,与施洋创办该会机关报——《真报》。1923年参加组织和领导了震撼世界的“二七”大罢工。“二七”惨案后,被军阀悬赏通缉。他编写了《二七工仇》,翔实记述了“二七”罢工英雄史实,讴歌“二七”烈士的革命精神。并以《真报》的名义发表宣言,控诉吴佩孚、肖耀南屠杀工人的滔天罪行。同年6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接着在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团中央委员、组织部长。1924年,国共两党建立统一战线后,任国民党汉口执行部青年干事。同年5月,又遭反动当局通缉,前往上海,参加编辑《中国青年》。不久,返汉,任武汉学生联合会主席,继续开展青年工作。1925年,参加领导“五卅”运动,在上海总工会负责宣传工作。1926年5月,出席广州第三次全国劳动大会后,奉命回汉,与李立三、刘少奇、项英等一起领导湖北的工人运动。1927年1月,任湖北总工会第一次代表大会秘书长,被选为省总工会宣传部主任。开办工人运动训练班、宣传员训练班,设立“工农通讯社”,出版《工人导报》、《工人画报》等。同年4月,在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后又被选为中华全国总工会秘书长,并担任太平洋劳动大会和第四次全国劳动大会秘书长。大革命失败后,任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长。与黄松龄、向警予等秘密出版《长江》,继续宣传革命。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八七”会议,尔后,积极领导湖北的秋收暴动。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林育南在湖北转入地下斗争,先后任中共湖北省委常委兼宣传部部长、中共湖北省委代书记。1927年底赴上海,任中共沪东区委书记。1929年11月在上海参与筹备第五次全国劳动大会,继续被选为全国总工会执委会委员,任编辑委员会负责人、秘书长,主持日常工作。1930年起任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中央准备委员会秘书长。1931年1月17日,他同何孟雄、李求实等在上海在上海东方旅社研究反对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领导问题,因叛徒告密,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在狱中,林育南经受住了敌人的严刑拷打,宁死不屈,对党忠诚,同敌人进行了坚决斗争,保持了共产党员的坚定立场和崇高品格。1931年2月7日,林育南与何孟雄等24位共产党员与革命者,在上海龙华英勇就义,时年33岁。
李少白(不详)
恽代英(1895-1931)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之一。原籍江苏武进人,1895年生于湖北武昌。中华大学毕业。学生时代积极参加革命活动,是武汉地区五四运动主要领导人之一。1920年创办利群书社,后又创办共存社,传播新思想、新文化和马克思主义。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任上海大学教授。同年8月被选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宣传部部长,创办和主编《中国青年》,它培养和影响了整整一代青年。
梁鹏云(不详)
李求实(1903—1931年)
原名李国玮,字北平,笔名李伟森。1919年“五四”运动时,在恽代英的领导下,和同学们一起上街讲演,宣传抵制日货,严惩卖国贼,散发传单,鼓动商人罢市,并参加武汉学生大示威游行。不久,积极投入恽代英创办的利群书社的活动。1921年7月,与恽代英、萧楚女、林育南等在黄冈浚新小学成立共存社,当选为编印干事。 1922年回到武汉,主办《日日新闻》,在该报上发表文章,揭露军阀混战的罪行,反映工人的疾苦,介绍工人运动的情况,进行鼓动、宣传,有力地配合了武汉地区的工人运动。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初,参与组织领导京汉铁路“二七”大罢工。失败后,受湘鄂区委派遣到安源工作,担任安源团地委委员,并在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担任文书股股长。同年8月,在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不久,被调到上海在团中央宣传部工作,参加《中国青年》编辑工作。 1924年夏,赴苏联莫斯科东方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学习,在中国班担任党支部委员和团支部书记。“五卅运动”爆发后回国,在上海团中央工作了两三个月,于1925年秋调到河南开封,担任中共豫陕区委委员和豫陕团委书记。与萧楚女等一起组织河南书店,发行《中国青年》,扩大宣传。同时将“河南青年社”、“青年学社”、“青年救国团”、“青年干社”四个进步青年组织联合起来,成立了“河南青年协社”。
张秋人(1898.3 - 1928.2)
乳名友表,学名慕翰,别号秋莼,诸暨牌头水霞张人。1915年,入绍兴越材中学读书。1917年,转入宁波崇信中学学习。1920年,到上海,结识陈独秀、俞秀松等人,开始接触马列主义。次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年初,参加中国共产党。经陈独秀介绍,专程到长沙会见毛泽东。其后,去衡阳任湖南省立第三师范英文教员,向学生宣传革命,发展了一批党、团员。1922年底,水口山铅锌矿工人大罢工爆发后,他和衡阳的党团员以湖南学联为主组织声援,1923年春,指导和支持湖南“三师学潮”.不久,因遭军阀迫害而回到上海。
(责任编辑:同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