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专题文章 >

王光祈

2010-05-08 15:23
来源:凤凰网 作者:佚名
王光祈(1892—1936年),中国音乐学家、社会活动家。字润玙,一字若愚。1892年8月15日生于四川温江,1936年1月12日病逝于德国波恩。

 

王光祈(1892—1936年),中国音乐学家、社会活动家。字润玙,一字若愚。1892年8月15日生于四川温江,1936年1月12日病逝于德国波恩。1908年进成都高等学堂分设的中学堂,1912年毕业。1914年到北京,入中国大学攻读法律,同时任职于清史馆,并先后担任成都《四川群报》驻京记者和北京《京华日报》编辑。1918年与李大钊、曾琦等发起组织“少年中国学会”,在翌年 7月1日的成立大会上,被推为该会执行部主任。同年底,在陈独秀、蔡元培、李大钊等支持下,又创建“工读互助团”。1920年赴德国留学,先学德文和政治经济学,并兼任《申报》、《时事新报》和北京《晨报》的驻德特约记者。1922年起改学音乐,在柏林从私人教师学小提琴和音乐理论,1927年入柏林大学攻读音乐学,师从E.M.von 霍恩博斯特尔、A.舍尔林、H.沃尔夫和C.萨克斯等教授,1932年起任波恩大学中文讲师。1934年以论文《中国古代之歌剧》(今译《论中国古典歌剧》)获波恩大学博士学位。“五四”运动时期,王光祈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1918年,他曾在陈独秀和李大钊创办的《每周评论》和成都《四川群报》上发表若干篇文章与通讯,抨击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巴黎和会”后日本侵略我国山东的罪行。同年,他与《京华日报》编辑周太玄一同提议建立“少年中国学会”,得到了李大钊的热情支持。王光祈负责筹备期间的主要事务。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他向李劼人主编的《川报》发送50余篇通讯,为四川的民主思想的增长和成都的国学生运动的开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李劼人曾在《追忆王光祈》一文中说:“北京(五四)运动之所以及时传到成都,青年们得以及时看到光明,就不能不归功于王光祈了。”7月1日,“少年中国学会”在北京成立,王光祈主持了会议。这个学会的宗旨是:“以振作少年精神,研究真实学术,发展社会事业,转移末世风气。”后来,根据王光祈、李大钊等人提议改为:“本学会宗旨,本科学的精神,为社会活动,以创造少年中国。”学会的信条是:“一、奋斗,二、实践,三、坚忍,四、俭朴。”王光祈曾介绍毛泽东、赵世炎、张闻天、恽代英等人加入学会。
 
“少年中国学会”创刊《少年中国》月刊,李大钊编辑主任,康白情为副主任,王光祈任会计并负责“学会消息”栏。北京为学会总会,在成都、南京两地设立分会。成都分会创办《星期日》周报,南京分会负责编辑《少年世界》。学会成立一周年时,有会员75人,《少年中国》和《少年世界》两种月刊,每期各都发行5000册,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印制和发行。

(责任编辑:天天)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