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管理的七大失误(2)
2010-07-03 11:36
三、不善育才 培养人才是领导的重要职责,因为无论领导者将来晋升或退位,总是需要人才接替,且培养人才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
三、不善育才
培养人才是领导的重要职责,因为无论领导者将来晋升或退位,总是需要人才接替,且培养人才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聪明的领导,追求事业上的成功,除依靠自己的才智之外,更重要是借助别人的力量。培养人才,对于被培养人而言是一种激励;培养人才有利于加强下属的参与管理,将繁琐的较小的工作交给下属完成,领导可抽出更多时间从事组织的战略及策略研究。蜀汉初期,诸葛亮所领导的集团还勉强算是一支实力比较雄厚的人才队伍,有五虎上将关羽、张飞、赵云等人,又有魏延、王平等人,但这些人都有其缺憾:关羽骄矜自大、张飞脾气暴躁、魏延难以驾驭、马谡性情轻狂,他们给西蜀带来一次次的致命打击。 诸葛亮说:“此病不在兵寡,在主将而!”所以,诸葛亮只得让关羽守华容、荆州,让马谡守街亭,让刘封、孟达守上庸。而这些人连连违背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政策。最后诸葛亮指定降将姜维为帅,也只因朝中无能人不得已而为之,正所谓“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诸葛亮非常清楚蜀汉人才状况,但并没有引起对诸葛亮培养人才的高度重视。
首先,未选拔任用才能超过自己之人。虽然他从下层提拔了蒋琬、董允、杨洪等人物,但这些人比诸葛亮更谨小慎微,更没有开拓进取的精神。《三国志》之作者陈寿评曰:蒋琬、费一“咸陈诸葛亮之成规,因循而不革”,姜维“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
其次,不给人才改过自新的机会。第一次北伐,失街亭而斩马谡,《三国志·蜀书·马谡传》习凿齿评诸葛亮“为天下宰匠,欲大收物之力,而不量才节任,随器付业;知之大过,则违明主之诫,裁之失中,即杀有益之人,难乎其可与言智者也”。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李严负责督运粮草(李严在刘备入蜀时屡建奇功,官至尚书令,“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刘禅)北伐由于劳师远征,得汉中并未得民,粮草皆得从险难的蜀道运送,加上天雨,李严运粮不济,情有可原。可诸葛亮厉斥李严“受恩过量,不思忠报,横造无端,危耻不办,迷罔上下,论狱弃科,导人为奸”,并撤销李严一切职务。
第三,不锻炼人才。仅以诸葛亮第一次用兵博望坡为例,诸葛亮以“恐关、张二人不肯听吾号令”为由向刘备“乞假剑印”而掌握军政大权,之后的战术分工更是让常人琢磨不定,张飞只管“纵火烧之”,关羽则“放过中军”,“纵兵袭击后军”,关平、刘封负责“预备引火之物”,赵子龙领受绝对不抵抗的命令“只要输,不要赢”,刘备原来的师爷孙乾则是“安排功劳薄”,这种战术完全莫视民主决策及将帅锻炼精神,取而代之是诸葛亮个人智慧垄断。这种习惯导致了后来蜀汉政权内部对诸亮葛的绝对依赖,广大谋士及将士缺乏谋略的锻炼,难以为蜀汉政权造就和培养后续人才。
第四,公开嫉妒下属或同事才能。嫉妒别人才能,特别是比自己高明的人,是人的一种本性,但是领导不能嫉妒下属或同事才能,即使有这种心思,应将其变成忧患意识,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特别是领导能力,因为领导不需要亲自冲锋陷阵,只要能驾驭下属即可。但诸葛亮却不能善待有才能特别是有可能一方面或多方面超过自己的人才,像李严、廖立、魏延等有才有功之人,都遭到排斥打击甚至被杀戮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