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奇妙无比,若是进行适当的修炼,将会展现人类生命中最可贵的部分,亦即灵性的力量。
庄子谈到人的修炼,总是不忘提醒我们“心如死灰”这四个字。为什么“心”要变得像死灰一样?因为心的运作确实难测之至。
《庄子·在宥》借老聃(亦即老子)之口说:“你要谨慎,不可扰乱人心。人心排斥卑下而争求上进,在上进与卑下之间憔悴不堪;柔弱想要胜过刚强,棱角在雕琢中受伤;躁进时热如焦火,退却时冷若寒冰。变化速度之快,顷刻间可以往来四海之外。没事时,安静如深渊;一发动,远扬于高天。激荡骄纵而难以约束的,就是人心吧!”
说到起心动念的复杂状况,恐怕很难找到更贴切生动的描述了。《孟子》书中也谈到人心,但是仅正于借孔子之口说出一句“出入无时,莫知其向 ”(出去回来没有一定的时间,没有人知道它走向何处) ”。相比之下,庄子的观察令人佩服,并且入木三分。
《庄子·列御寇》说得更为具体,还列出五种表里不一的情况:“人心比山川更险恶,比自然更难了解。自然还有春夏秋冬、日夜的规律,人却是外表厚实、情感深藏。所以,有人外表恭谨而内心骄傲,有人貌似长者而心术不正,有人举止拘谨而内心轻佻,有人表面坚强而内心软弱,有人表面温和而内心急躁。所以,追求道义有如口渴找水的人,抛弃道义也像逃避灼热的人。”
在此,最后一句“故其就义若渴者,其去义若热”,是在提醒我们不可操之过急。修炼之道,首在认识自己,省察自己是这五种“厚貌深情”中的哪一种,再对症下药,回归于真实的自我。
为了客观地认识自己及认识别人,庄子接着提出九种观人之法,称为“九征”。他说:“所以,对于君子,派遣他去远方,观察他是否忠心;安排他在近处,观察他是否恭敬;交代他繁重事务,观察他是否能干;突然质问他,观察他是否机智;给他急迫的期限,观察他是否守信;委托他钱财,观察他是否行仁;告诉他处境危险,观察他是否有节操;让他喝醉酒,观察他是否守法度;让他男女杂处,观察他是否端正。经过这九种考验,就可以看出谁是贤者,谁是不肖之人了。”
这番话首先应该用来省察及认识“自己”,如果自己无法通过这九征的检验,又凭什么去要求别人呢?宋朝哲学家喜欢强调“在事上磨炼”,正好符合庄子的用意。因为,若是光凭说“理”,谁不能侃侃而谈?但是遇到具体的“事”时,才有真正的操守可言。
不过,这样的修炼与本文开头所说的“心如死灰”又有什么关系呢?这样修炼下来的心似乎不是死灰状态。所以,我们在强调“表里如一,忠于自我”之时,还须介绍一个概念,就是“心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