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对自然界的观察与欣赏,既广泛又深入。他的比喻与寓言也经常参酌各种动物与植物的生命姿态及情趣。譬如,《逍遥游》一开始的“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就是极为生动的例子。
像鲲这种巨鱼难免是想象中物,那么一般的鱼呢?庄子在《大宗师》提醒人们化解对生死与仁义的执著时,特别以鱼为喻,说:“泉水干涸了,几条鱼一起困在陆地上,互相吹气来湿润对方,互相吐沫来润泽对方,这实在不如在江湖中互相忘记对方。”
我们常常记得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谁是大官、谁是小民,结果活在世间一点都不自在。庄子顺着上述说法,继续指出:“鱼在水中相处合适,人在‘道’中相处合适。在水中相处合适的,在池塘中游动就供养充足了。在‘道’中相处合适的,闲居无事就性情安定了。所以说,鱼在江湖中可以互相忘记,人在道术中可以互相忘记。”
由此可见,庄子希望我们向鱼看齐,学习鱼儿在水中的悠然自得,而千万不要像脱离泉水的那几条鱼。但是,人类远离大道已经很久很久了,期许大家互相忘记早就不太可能了。这种期许倒有些像是孟子所嘲讽的“缘木求鱼”。
话题回到鱼的身上。如果要谈鱼的快乐,当然必须先仔细读完《庄子·秋水》的著名故事。其文如后:
庄子与惠子在濠水的桥上游览。庄子说:“白鱼在水中,从容地游来游去,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快乐呢?”
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快乐呢?”惠子说:“我不是你,当然不知道你的情况;而你也不是鱼,所以你不知道鱼快乐,这样就说完了。”
庄子说:“还是回到我们开头所谈的。你说‘你怎么知道鱼快乐’这句话时,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才来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啊!”
凡是辩论,往往是说出最后一句话的人赢了,因为他使对方无话可答。事实上,有些人会认为庄子在诡辩,因为他依然没有讲清楚他是如何知道鱼快乐的。但是,以辩论著称的惠子,自认为辩才天下第一的惠子,为什么听了庄子的几句话就哑口无言了呢?
首先,我们站在惠子的立场,主张庄子不是鱼,所以不应该会知道鱼快乐。但是庄子反问他:“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快乐呢?”惠子接着的反诘就出大问题了,因为他先退一步,承认自己不是庄子,所以无法知道庄子的情况。如此一来,天下没有任何两个人可以互通讯息。不仅如此,人类使用的语言也将失去作用,因为它无法传达情意。惠子等于否定了语言的价值,既然如此,他又凭什么在听到庄子说的话之后,提出质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