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告诉我们,真正的仁人志士,不怕生活上的贫困,怕的是精神上的潦倒。一个人可以困窘于贫困,但他的内心是否真正在乎这种贫困,他对于一个利字看得有多重会决定了他面对贫困的态度。
在课堂上有学生问,老师,你觉得于丹的庄子讲得怎么样?我说,这个问题你应该这样问:于丹讲庄子有哪句是讲对的?她对论语多少还了解一点,可是庄子,她真的不该讲。
有个朋友说起庄子来,说庄子的思想就是两个字:逍遥。一般人说起庄子来,也只知道他的逍遥游,我看到过一个人关于庄子的讲稿,说,在《庄子》的这部书里面我们能看到的是什么呢?其实在这部书里,真正流传下来的思想,应该是一种天地自在逍遥游,而这样一番逍遥游里,庄子他看破的东西太多太多。庄子一生穷困潦倒,却能超越贫困乐在其中;庄子嬉笑怒骂尖酸刻薄,庄子的做法令人瞠目结舌,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禄,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他写在书里面的东西,都是一些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涯之词,看起来漫无边际,但其实其中蕴含有大智慧。我们如果能有庄子的思想,我们就会像他那样“天地自在逍遥游”地活在世上,不枉我们来世上一趟。
我一看,坏了,这个人肯定没有完整地读完《庄子》原文,或者说没有从整体上去理解《庄子》,误读了庄子,其实,在《庄子》内篇里,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一直到应帝王,这七篇是一系列的,是连贯性的,代表七个不同的境界。第一篇《逍遥游》只是一个境界,教人如何解脱,如何逍遥到无何有之乡;然后就可以看官不是官,看美女不是美女,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众生平等了,平等了,自在了,齐物了;齐物之后才可以做人,可以和天地为一了,才懂得养生,庄子的人间世,就是教我们如何用出世之道,转而逍遥自在地生活在人世间。懂得养生之后,人情练达了,方可以到人间世做事了;然后才可以入定,才可以心如止水,成为有道之士,不被外在的形象束缚和迷惑,不制造麻烦,可以为王者师了,不会争论白马非马,不会卷入是是非非,永远是柔和的、和蔼的,道德内养充沛的,这才是真正的“大师”;这样的“大师”,就是大宗师,内外修养都到了,成了师道,就是佛家所说的天人师,然后就可以《应帝王》了,也就是说,这样的修为之后,过了前六个境界或者阶段之后,才可以入世,以入世的心态而出世,这样的有道之士才可以入世应世,成为治国平天下的帝王——这个帝王不是说当皇帝哦,是治世的圣人。所以, 庄子从来不谈“东西”,都是说“南北”。我们骂人说,某某不是东西,在古人那里这是夸奖哦。所以,我们尽可以说,庄子不是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