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经典精选 > 古文典籍 >

安德义论语解读——为政篇第二(下)(3)

2009-06-10 09:46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安德义
【原文】 2.21或谓孔子曰①:“子奚不为政②?”子曰:“《书》云③:‘孝乎惟孝④,友于兄弟,施于有政⑤。’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注释】

【原文】

2.21或谓孔子曰①:“子奚不为政②?”子曰:“《书》云③:‘孝乎惟孝④,友于兄弟,施于有政⑤。’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注释】

①或:无定代词,有人。  ②奚:为什么,疑问词。  ③书:《尚书》。  ④孝乎惟孝:孝呀!只有孝顺父母。乎:语气词。惟:只有。  ⑤施于有政:推广影响到政治上去。施:延及。有:词头,用于名词之前,无意义。

【语译】

有人对孔子说:“先生为什么不参与执政呢?”孔子回答说:“《尚书》讲:‘孝啊,只有那个“孝”,推动人们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将此施展开去,应用于政务。这也就是参与执政啊!何必我亲自去从政才算为政呢?

【解读】

本章孔子谈齐家与为政、齐国的关系。

孔子“为学”的目的在于“为政”。孔子一生游历齐、鲁、宋、卫、陈、蔡,大小七十二国,希望施展抱负,实现“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理想,达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境界,但始终难遇明君。只到51岁才在鲁国任“中都宰”,后又升为“司空”,主管全国建筑和道路交通事务,不久又升为“司寇”,掌管全国司法兼外交。

本章文字,应在孔子未做官以前。有人问孔子:“子奚不为政?”意思是“你不是鼓励弟子‘学而优则仕’吗?你为什么不去为政做官呢?”问话颇有一些嘲笑揶揄的意味。孔子的为政观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诚意”、“正心”、“修身”、“格物”、“致知”、“行孝”、“齐家”等都可以与“为政”联系,即一个人,不论何时,都可以做到“修己以安人”,“修己”即“为政”,因此孔子引用《尚书》的话,“孝乎惟孝,友于兄弟”即“孝父”“悌兄”,“齐家”将这种“孝父”“悌兄”“齐家”的精神推广开来,即是“为政”,何必又要专门去做官,才能算“为政”呢。

此则据说写在哀公11年以后,圣人“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孔子周游列国后返鲁,聚徒讲学,增删五经。孔子从事教育,教学生以仁,以义,以敬,以孝,以悌等圣人之学。其中“仁”是为人治国之本,“孝悌”又是“仁”之根本。因此讲圣人之学,首推“孝悌”。面对季氏专权,有君不事,“贪得国而忘大伦,赏私劳而废公义”的鲁国内政,当时的孔子仍位居卿大夫之列,“且亦与国政,但不出仕居位而为之”。“或”可能是故人,也许老朋友见其不仕,发“奚不为政”之疑,孔子则想动用教育的社会功能来服务于鲁国国君,希望通过教育手段,宣传“孝悌”学问,对季氏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促其反省其过失,悔悟自新。“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就是这个意思。其时,鲁国自不会用孔子,孔子也不会去为季氏作伥、张目,所以有了“奚其为为政?”的反诘。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孔子一贯主张的齐家与为政、齐国的关系。

【原文】

2.22子曰:“人而无信①,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②,小车无軏③,其何以行之哉④?”

【注释】

①而:假若。  ②大车:古代牛拉的车叫大车。輗(ní):牛车辕前面与车横木相接的插销。  ③小车:马拉的车叫小车。軏(yuè):同輗的解释。  ④其:表反诘的语气词。何以:以何,用什么。

【语译】

孔子说:“做人而没有诚信,我不知道他怎么能过得去。就像那大车没有“輗”(这样重要部件),小车没有“軏”(这样重要的部件)一样,又怎能行走呢?”

【解读】

“信”是儒家文化道德修养中重要的范畴之一。文中用“大车无輗,小车无軏”比喻“信”。“輗”“軏”都是牛车、马车的重要连结部件,那插销虽小,作用颇大。孔子通过设喻,来强调“信乃人的存身之本,立民之本,立国之本”。 “信”的层次颇多,一是就个人修养而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二是就民众整体而言,“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三是就国家立信而言,“国无信不保”。除此之外,“信”还有大信小信之分。“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意思是“信誉必须符合道义,诺言才能实行”,否则,“信不近于义,言则不可复也。”符合道义的是大信,不符合道义的是小信。

【原文】

2.23子张问:“十世可知也①?”子曰:“殷因于夏礼②,所损益可知也③;周因于殷礼④,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⑤。”

【注释】

① 世:朝代。 也:同“耶”,疑问语气词。   ② 殷:殷朝,又叫商朝,因袭,继承。夏:夏朝。   ③ 损:减少。益:增加。    ④ 周:周朝。    ⑤ 虽:即。

【语译】

子张问孔子:“十代以后的事可以知道吗?”孔子说:“商代因袭夏代的礼制,其有所增删可以知道;周代因袭了商代的礼制,其有所增删也可以知道。若将来有能继承周代礼制者,即使经历一百代,那也是可以知道的啊!”

【解读】

本章谈的是“因革损益”的问题。

“因”是继承,是传统,“革”是创新,是发展。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因”是对旧事物合理内容的保留或增益。“革”是对旧事物不合理部分的扬弃,废除或减损。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希望废弃传统,全盘异化,一夜之间改换血液或面貌,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或者强调传统而不变化,守旧而不革新,也是行不通的。所以《易传》说:“变则通,通则久”,“因革”变化是必然的。殷代承袭夏代礼制,必须有所损益、增删,时移势易。周代又承袭殷代,发展、变化又是必然的。“因”是必要的。“革”是变化,也是必须的。承袭和发展,是事物的两个方面,希冀偏颇一隅,恐怕都困难。孔子在这里告诉我们一个恒久的哲学道理,“因”而有“损益”,即“继承中有变化”,“革”而有“减损”,即“变化中有继承”。

从方法论角度讲,这一节又告诉我们一种推导事物的方法,即“告诸往而知来者”。告,教;往,来,前,后。孔子常告以过去之事,引而不发,然后要求学生能推知后来之事。后人将这种由已知推及未知的方法概括为“告往知来”。此则是“告往知来”的典型例子。学生子夏对于“十世之事”是否可以推知,有了一些思考,便向孔子请教。孔子认为殷礼继承夏礼,所以由夏礼之损益,可推知殷礼之损益;周礼继承殷礼,所以由殷礼之损益可推知周礼之损益。其后的百世也会继承周礼的,只会在某些事物的数量作些变革,基本制度不会改变。孔子“百世可知”的具体推理,寄寓了他终生“克己复礼”的政治理想。百世“因”周礼,“纲常”决不会变,亲亲,尊尊,长长,男女有别等,根本不会随其他变革而产生改变,无论什么朝代,都应辨上下,别亲疏,决嫌疑,定是非。从孔子的推理中,我们可以悟出“物类相召,世数相生,其变有常,故可预知”的道理。

【原文】

2.24子曰:“非其鬼而祭之①,谄也②,见义不为,无勇也。”

【注释】

①鬼:古代人死都叫鬼,一般指已死的祖先,也泛指鬼神。祭:祭祀鬼神的目的是祈福。   ②谄:谄媚,巴结。

【语译】

孔子说:“不该自己祭祀的鬼神而去祭祀,这是谄媚。见到应当行义的事却不敢为,这是缺乏‘勇’德呀。”

【解读】

本章谈如何定位。

这一章文字,表面看“祭鬼”和“为义”,不相关联,许多注释家也这样认为。其实不对。这里说明的是做事应恰当,适中。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知其所止,找准自己的位子。不是自己的祖先忙着跑去跪拜祭祀,不是自己应该做的事却去越俎代庖,去抢着做,“非其鬼而祭之”,所以孔子批评“谄也”。相反该你做的事,你又不做。“见义不为”,“义”即“时宜”,亦道义。“义”有时指突发事件,或国家有难,或路见不平,你却袖手旁观,所以孔子批评“无勇也”。“谄”也罢,“无勇”也罢,均犯了不知其所止、不知其位的错误。

(责任编辑:慎思)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