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经典精选 > 古文典籍 >

《诗经》解读: 扬之水

2009-10-17 10:13
来源:劝学网 作者:佚名
《扬之水》是一首戍边战士思念家中妻子的诗歌。据《毛诗序》说:“《扬之水》,刺平王也。不抚其民而远屯戍于母家,周人怨思焉。”

68 扬之水:戍卒怨恨,希望早日回去

扬之水, 不流束薪。

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

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扬之水, 不流束楚。

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甫。

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扬之水, 不流束蒲。

彼其之子,不与我戍许。

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译文】

悠悠河水向东流,一捆柴草漂不走。

想起那个意中人,不能同把申地守。

日思夜想无时休,啥时回家能自由?

悠悠河水流向东,一捆黄荆漂不动。

想起那个意中人,我守甫地不相逢。

日思夜想情难控,啥时我能回家中?

悠悠河水流不已,一捆蒲草漂不起。

想起那个意中人,不能同我守许地。

日思夜想愁无比,啥时我能回故里?

【注释】

1、扬:水流激扬貌。  2、彼其之子:那个人,指妻子。  3、戍(shù):屯丘以守。  4、申:古国名,《毛传》:“申,姜姓之国,平王之舅。”在今河南唐河县。  5、甫:古国名,即吕,在今河南南阳县。  6、许:古国名,在今河南许昌市。  7、予:我。

【解读】

《扬之水》是一首戍边战士思念家中妻子的诗歌。据《毛诗序》说:“《扬之水》,刺平王也。不抚其民而远屯戍于母家,周人怨思焉。”春秋时代,周朝平王(前770—前720年在位)还是比较混乱的时代。主要是周天子的权威削弱了,诸侯国的力量强大了。周平王的母亲是申国人,申国又常受楚国的侵扰。周平王为了母亲故国的安全,就从周朝抽调部分军队,到申国战略要地屯垦驻守,防止楚国侵扰。这些周朝士兵远离故乡,去守卫并非自己诸侯国的土地,心中的不满凄苦,当然有所流露,形成诗歌,就是《扬之水》。申国、甫国和许国的国君,都是姜姓。周平王母亲是申国姜姓公主,与甫、许两个诸侯国也是亲戚关系。所以,虽然周平王没有派士兵去戍守甫、许两国,但诗歌也牵连及之:反正是姜姓王太后娘家的人!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