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经典精选 > 古文典籍 >

读《资治通鉴》:荀子的选择(2)

2009-10-29 17:49
来源:新浪博客 作者:二号猪
同孟子对待“性善论”的态度一样,荀子也将自己的“性恶论”视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原始本能:“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

同孟子对待“性善论”的态度一样,荀子也将自己的“性恶论”视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原始本能:“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今人见长而不敢先食者,将有所让也;劳而不敢求息者,将有所代也。夫子之让乎父,弟之让乎兄,子之代乎父,弟之代乎兄,此二行者,皆反于性而悖于情也;然而孝子之道,礼义之文理也。故顺情性则不辞让矣,辞让则悖于情性矣。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既然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又何以出现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呢?在这个问题上,荀子的解释和孟子恰恰相反,孟子认为是人的“善”被物欲所蒙蔽,所以才出现了君子和小人的区别。所以要人恢复人的善的本性,就要摆脱物欲对人心的蒙蔽,正所谓“求其放心而已”。而荀子的解释恰好反过来,那些保持人的本性的人恰恰是小人,凡是失去本性,接受后天教化的人,反倒成为了君子。这就是荀子“性恶善伪”的全部含义。正如荀子所说:“尧舜者,非生而具者也,夫起于变故,成乎修修之为也。人之生固小人,无师无法则唯利之见耳!”所谓学问之道,并不是要还原什么人的真心,恢复人的什么本能,而恰恰是通过“礼教”(礼的教育),使之从恶人变为善人,从原始人变成文明的人。“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安知礼之为是也。”

在荀子这里,尽管“内圣”和“外王”是一体的事情,但他的模式和孟子不同,孟子采取的是“内圣”向“外王”的外化模式,而荀子遵循的是“外王”向“内圣”的内化模式。但相对而言,他那套建立在“性恶论”基础上的哲学思想,更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在社会关系的整合上,而对个体心性的修养却缺乏执著的、形而上的追求。正因为此,注重人格践履的宋明理学,一般都把孔孟看作儒家精神的传人,强调正心、诚意、格物、致知,而对荀子的隆礼、尊贤之术,却常常不以为然。

(责任编辑:慎思)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